
“付费内推实习”灰色产业链如何破解
重金“买实习offer”却打水漂
对于一些在学历上和实习经历上不占优势,或者希望出国留学但是实习经历不够的学生来说,“付费内推实习”往往成了一个“逆风翻盘”的机遇。而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炙手可热的知名企业并没有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付费实习”相关的项目合作,也没有向求职者收取过相关费用,求职者不要轻信付费买卖实习offer的骗局。
学历或者实习经历不够,但是花几万块钱就有可能得到一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的内推(一种招聘方式,员工内部推荐)实习机会,你会作何选择?
对于很多高校学生来说,面对这一问题,断然拒绝者有之,犹豫不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一份优质的实习经历,无论对于学生找工作,还是出国留学,都大有助力。不过,这些所谓的“包过offer,不过全退”背后,则是大有玄机:有的是通过概率来“赌”付费者能够通过,有的是“内部有人”可以“走关系”,更有甚者是“全员演员”,提供了一份虚假的线上实习来忽悠求职者……
事实上,多家知名公司都曾发布声明,不会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也未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提供有偿的面试机会。因此,宣称“包过”的中介机构,极有可能是虚假宣传,更严重的,则可能属于民事欺诈行为,若涉案金额较大或社会影响极度恶劣,相关人员也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对于求职者来说,应当对此类信息提高警惕。
真假难辨的“付费内推实习”
“付费内推实习”是新兴的概念,近几年来,经常有中介机构或者个人宣传,只要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拿到知名企业的内推名额,顺利进入其中实习。对于一些在学历上和实习经历上不占优势,或者希望出国留学但是实习经历不够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付费”往往就成了“救命稻草”或者一个“逆风翻盘”的机遇。
这种收费并不便宜,从各类公开渠道获得的各类中介机构“付费实习价目表”来看,收费最高的在8万元以上,收费最低的也在5000元以上。
而事实上,这些“付费内推实习”都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炙手可热的知名企业并没有与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付费实习”相关的项目合作,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中国、中信建投证券、腾讯等就曾先后发布声明,称不存在与第三方中介机构或者个人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也没有向求职者收取过相关费用,提醒求职者不要轻信付费买卖实习offer的骗局。
不过,仍有中介机构或者个人声称,只要付费,就保证拿到内推实习录取通知,包括前述发布过声明的企业的实习职位。据媒体报道,所谓“包过”,典型情况是有中介机构与知名企业员工达成了“私下合作”,通过“内推”等方式,增加学生实习的通过率,顺利的话,学生可以按照正规的人事流程入职。
但问题是,学生的简历极有可能根本无法通过企业的筛选,所以中介机构和企业员工所安排的实习就不会经公司的人事部门,也拿不到实习证明等材料。更有甚者,所谓的“实习”,只是中介机构安排了假的“企业导师”、工作对接人等,对学生开展了一场“表演”。一旦如此,其实习经历在企业人事部门则相当于“不存在”,如果将这样的经历写入简历,求职者未来还可能因为“虚构简历”,在求职生涯里留下污点。
这些真假难辨的付费实习广告虽然隐晦,但是只要在网上留心搜索就能找到。记者在多个网络购物平台上,以“内推”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发现此类信息随处可见。
按照淘宝店铺客服的指引,记者添加了一个微信,并表示想要到国内某互联网公司的内容运营岗位上进行实习,对方开出的价格是:远程实习6000元,实地实习1.5万元,定金30%,拿到offer付尾款,拿不到全额退款。两种实习方式都可以开具实习证明,但是远程实习不经过人事部门,“实地实习会有一些面试,我们会和里面的面试官说好的。”客服表示。当记者问到其是否属于正规中介机构时,对方则表示,其是互联网工作的员工,手里有一些资源,付费实习是他的“副业”,而且“绝对不可能骗你钱”。
此外,也有些中介机构在宣传时同样会声称可以“包过offer”,没有通过可以退全款,但是其重点是推销自己的培训课程,而进行培训的“导师”,则多是从相关大型企业离职的员工。
“这个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实际‘大厂’实习招聘流程现在也比较严格,这样的团队也没办法保证一定能入职。包不了offer的话,对学生就没太大价值了,价格又比较贵,还不如网上找一些视频培训课程。”参与过校招的互联网公司员工小刘向记者表示。
建议开展实习立法
综合以上多种情况来看,“付费实习”的问题在于,无论前述哪种模式,都存在诸多法律风险。
今年1月25日,腾讯发布2021年反舞弊通报,该通报显示,有多名在职或者已经离职员工与外部求职中介合作,由外部中介负责招募实习生,其利用腾讯员工身份安排实习生进行虚假的腾讯远程实习,并从外部求职中介处分得实习应聘者支付的部分费用。涉及上述情况的员工均被解聘处理,永不录用;还有部分员工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问清泓曾长期关注付费实习问题,他介绍说,事实上,“付费内推实习”只是“付费实习”的特别形态,“付费实习”原本的意思是实习接收单位为了降低因实习引起的成本上升,向实习派遣学校或实习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进行的实习。其接收主体为实习单位或中介组织,支付主体可以是进行实习派遣的学校,或者是实习学生个人。他认为,这种自愿性或者“变相”性收费实习,虽然法律没有明确其违法,但是,它仍然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具有非正当性,应当反对与禁止。
而在一些部门规章中,对某些情况下的“付费实习”,则作出了禁止性规定。例如,2016年实行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第15条第6项规定: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
今年初,教育部等八部委则发布修订后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再次重申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并新增相应的法律责任:违反本规定从事学生实习中介活动或有偿代理的,法律法规规定了法律责任的,由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则明确,高校和实习企业“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但是没有规定中介机构是否可以收费。
问清泓表示,虚假的“付费内推实习”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严重的则属于民事欺诈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中介机构宣传中如果使用了“包实习”“包过offer”或者“交钱包过”等语言,则属于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可以直接而明确认定这是违反广告法的行为。
此外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对于提供虚假付费实习的情况,中介机构和企业员工涉嫌共同诈骗,达到一定金额或将构成刑事诈骗罪。
问清泓认为,现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仅仅是部门规章,其法定约束力远远不够,且适用范围仍然仅仅限于职业院校,而不能适用数量和体量最为庞大的普通高校。教育部也曾于2019年7月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力图填补普通高校实习制度的空白,但是其规定稍显简单。
因此,问清泓认为,对于“付费实习”的灰色区域,应当出台既包括职业院校又包括普遍高校实习的实习法或实习条例,将禁止收费实习(含付费内推实习)等纳入真正的法律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