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墙内一场斗智斗勇的破谎行动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明之以法 罪犯:我想认罪了
在北京市监狱四监区,服刑人员周某是一个沉溺于“谎言”中的人。
他谎称在某航空公司有“熟人”可以帮助介绍工作,多次让被害人转账,诈骗金额达27万余元,最终周某因诈骗罪被判刑7年。
入狱后的周某不仅不认罪,还把爱撒谎的习性带到监区里。每次与民警谈话,他都以谎言为自己辩解。此外,周某还很好面子,为了让别人看得起他,刚到监区时还时常吹嘘自己家境优越,家里“做好几亿的买卖”。
然而,谎言总是不攻自破。周某真实的情况是:收发信件为0,亲情电话拨打为0,会见次数为0,狱内账户存款为0。
“这在在押服刑人员中是非常少见的。周某来到四监区一年多,至今没有一个亲人会见。由于狱内账户存款为0,连买手纸的钱都没有,全靠民警帮助。”四监区民警宋成刚说。
无助:他深陷谎言“怪圈”
周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四监区民警通过个别谈话,渐渐发现周某说的话可信度很低。
在民警宋成刚印象中,周某能言善辩,平时经常低着头,看起来很紧张,习惯用余光看人,和民警说话的时候,总是答应得很好,但很少说实话。
“我没触犯法律,也没花到钱,都是帮人家走关系用了。”对于他虚构事实骗取他人钱财的犯罪行为,周某一直在狡辩。
47岁的周某家有妻子、儿子、哥哥以及年迈的父母。由于患有糖尿病,周某每天需要打胰岛素,每次民警问他时,他都说自己家庭条件好,家里的关系也很好,能给他送胰岛素。周某还当着民警的面,给家里写信,结果信寄出去后就如石沉大海。
民警通过电话先后和周某哥哥与周某妻子联系上,说了周某的情况,对方均答应得好好的,说回头给周某存钱,送治疗糖尿病的药,却始终未落实。民警进一步调查得知,周某和外地户籍的妻子属于闪婚,感情基础不牢,平时沟通也少。狱中,周某还念叨着要和她离婚。对于孩子,周某也很少提及。显然,事实与周某所说所写严重不符。直到今天都没人给周某存钱,也没有亲人朋友来监会见……
不仅如此,说谎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性思维。在监区里,明明没有铺床单,周某说铺过了;明明是刚刚做的事情,但周某转眼就不承认。此外,由于在家时就好逸恶劳,入狱后周某行为依旧懒散,个人卫生差,自己的内务都整理不好。班组服刑人员也不待见他,周某被孤立,很难融入群体中。
但监狱民警对周某并没有放弃。见周某整理不好内务,就上前现场教学,手把手教他怎么叠被子。当其他服刑人员对他有看法或歧视时,民警会去做工作。渐渐地,周某整理内务能做到基本符合要求了。
挽救:在生死关头拉一把
周某平时一旦碰到好吃的就玩命吃,去年春节时,监狱改善伙食,周某又狼吞虎咽吃了好多,这使得本来就有糖尿病的他血糖总是升高。
四监区副监区长金兆祥巡视到周某所在的班组时发现他脸色铁青。
“你的脸色怎么这么不好,身体不舒服吗?”周某说没事。金兆祥看周某身体虚弱,脸都有点脱相。“不行,必须带你去看病。”周某依旧表现得不在乎的样子,说不用看。
金兆祥感觉到事情的严重,当天就安排民警带周某去监狱医院看病。到医院后,为他测血糖的仪器“爆表”,根本测不出来。医生赶紧为他输液降血糖,并说幸亏送周某来医院,再晚一步,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那天,民警陪着他一直到晚上11点多才输完液。
鉴于周某身体问题多,又安排他住了三个月医院。每到吃饭时,民警都要叮嘱他控制饮食:“少吃点,你血糖太高了。”
出院后,周某气色好了许多。金兆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这也是救了你一条命,当时你那种情况要是不去医院,都不知道什么后果。我不求别的,就要求你踏踏实实地服从教育改造,遵守各项监规纪律,把身上的陋习改掉,另外还有一点,你必须要知道感恩。大家都没有放弃你,你也不能自暴自弃。”
“我知道。”周某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忏悔:“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犯罪了”
入狱后,对于诈骗犯罪事实,周某一直持侥幸心理拒不认罪。
“如何让周某认识到所犯罪行,忏悔并改正自身的缺点是我们要做的。”民警们深知:想要转化周某,突破的重点就在于拆穿他的谎言,让他破而后立,面对现实。
监区长孙茂林于是找来刑事诉讼法、民法典,将法律条文摆在周某面前,然后利用个别谈话的机会,为周某讲解一个又一个案例。
“孙队长,我真是没有想骗他,我确实是想帮他办这个工作,真的是出于好心想帮忙。”周某狡辩的话依旧是老一套。
“你还解释什么呀!你说的那些能帮你办事的人,人家都不认识你,人家凭什么帮你办?你连渠道都没有,连办成的能力都没有,你不是骗是什么?”面对早已对案情了然于心的民警的质问,被拆除伪装的周某沉默了。
为了让被孤立的周某更好地融入群体中,民警经常会组织拓展活动,创造他与班组其他罪犯合作的机会,并及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和别人对比一下,现在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受大家欢迎了吗?想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需要用自己的诚心换他人真心。”
通过民警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周某内心受到极大触动,他再也找不到任何反驳的说辞。
之后的日子周某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始主动帮班组打水、刷碗,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监区教育活动。
“队长,我想认罪了。”经过四监区民警半年多来不懈的努力,围绕在罪犯周某心外的那面冰墙,终于悄然融化。2021年5月,周某在监区公开宣读了认罪悔罪书。
在认罪悔罪书中,周某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一直在用“帮被害人的忙、做好心人”的借口来逃避诈骗他人钱财的犯罪行为,不敢面对被人揭穿的现实,妄想用一个被人误解、被人冤枉的好人来撑起那一钱不值的“可怜面子”……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犯罪了。
现在,周某终于放下心里的包袱,有了积极的变化。他变得比以前开朗豁达了很多,和其他罪犯相处也更加融洽了,还主动报名参加监区组织的劳动。
大墙内这场斗智斗勇的破谎行动,在四监区多位民警的接续努力中,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
看到周某的蜕变,金兆祥颇感欣慰,他告诉记者,疫情防控期间只能同周某家人电话联系,等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去周某家中,帮助他修复亲情,让他安心接受改造。
“不仅对周某如此,我们要挽救这里的每一名罪犯。”金兆祥告诉记者。
为了让教育改造更有针对性,从2020年开始,监区按照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的要求,在“四共建设”上做文章。据了解,“四共建设”是班组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即负责班组的民警要和班组里的每一名服刑人员,共同查找犯因问题,共同制定改造计划,共保计划实施,共评改造效果。
“四共建设”起到了良好效果。监区70岁的罪犯张某因为诈骗罪、行贿罪、贪污罪三项罪名被判刑17年。去年“七一”,班组组织大家讨论谈感受。说到动情处,张某泣不成声表示:“我入狱前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因为贪心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现在荣誉没了,非常后悔。”此外,监区还有4名服刑人员认为当初写的认罪悔罪书不够深刻,要求重新写。
踏踏实实改造,堂堂正正做人,通过民警的努力,希望这里的罪犯都能走上新生的道路,在服刑结束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