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东县法学会试点建立基层法学会工作站

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本报讯(记者廖卫华 通讯员卢维玉 夏晶晶)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法学会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立足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法治建设的职责任务,在大豫镇先行试点建立基层法学会工作站,充分发挥法学会工作站作为基层党委政府“智囊团”、法律专家“聚集地”、研究成果“展示窗”和法治人才“竞技场”的作用,着力推动法学会工作向基层一线延伸,切实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


  填补法学会工作在乡镇一线“空白”

  如东县法学会把乡镇法学会工作站作为团结引领广大农村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一个战斗堡垒,填补法学会工作在乡镇一线的“空白”和“盲区”。始终把政治引领放在首位,坚持以党的建设推进工作站建设,建立学习和例会制度,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党史研究、座谈交流、红色教育等各项活动。

  同时,将镇级法学会工作站与村级法学研究与实践基地联动建设,推动法学研究下沉基层。镇级平台依托镇综治中心建设,与立法民意收集、法律服务等活动相结合,日常组织成员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引导各条线人员沟通交流,在统筹协调的同时,帮助基层反馈疑难、答疑解惑。村级平台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以乡村振兴为主抓手,见微知著,让相关专家能够更直接地了解乡村治理的现状,以更直观的形式面向基层治理,面对面为基层提供建议,手牵手共同研究相关问题。

  如东县法学会还着重强化三重保障,推动规范建设实体运行。首先强化人员保障。大豫镇法学工作站由政法条线牵头,联合公安、综合执法、农业农村等各条线人员参与,引入律师和法律工作人员,组建成一支覆盖面广、专业能力强的队伍,为工作站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强化制度保障。工作站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规则,包括会商制度、例会制度、政策学习制度等,为法学会工作站运行提供制度支持。最后强化职能保障。厘清职责,建章立制,并上墙公示,明确理论学习、法学研究、调研交流、法律服务等职能清单,为工作站运行提供职能保障。


  做优四项服务 推动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如东县法学会还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工作方法,着力做优四项服务,推动乡村振兴,服务社会治理。具体做法是:

  ——服务法学研究。该县法学会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针对突出矛盾,结合工作实际,不定期组织开展法学研究活动。组织法学法律人才参与法学课题研究,近年来,大豫镇法学会工作站组织撰写的《行业调解、专业调解体系建设研究》《基层社区矫正矫务长制度的研究与思考》《基层视角安置帮教工作困境与破局》分别获评如东县法学会年度课题“良好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服务法治宣传。如东县法学会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和阶段性宣传重点,借助“大豫法治讲师团”和“板凳宣讲队”等载体,进网格、进村(社区)、进市场、进学校,深入“田间地头”,走到群众身边。结合“4·15”国家安全日、“12·4”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已开展了28次法治宣传活动。

  ——服务法治实践。如东县法学会组织法学会成员积极参与立法意见收集、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和法律风险评估,当好法律顾问,服务依法决策。今年以来,先后发布意见征集9份,收集各类建议意见34条。同时推进特殊人群管控,组织成员对于基层社区矫正“矫务长制”的研究,探索分类矫治、精准帮扶新思路。将法学会工作融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全镇136个网格服务驿站与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人大联系点、家事调解室等共享共建,不断拓展丰富法学工作为民服务功能。着力推进援法议事、“四议两公开”制度的不断落实,基层民主决策,民主协商水平不断提升。

  ——服务社会治理。依托镇法学会工作站,该县法学会大力推进村级法律专家诊所和家事调解室建设,统筹法律服务资源,结合“三官一律”进网格活动,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及时反馈群众法律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法律公益服务。今年以来共参与村级事务治理54次、参与信访接待30批次、参与矛盾纠纷2000余起、参与重大决策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