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当辖区群众贴心人的社区民警王立石
她在海拔3000米的藏乡立石为垒
——记当辖区群众贴心人的社区民警王立石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有一名社区民警,她被当地群众称为“自家人”,亲切地唤作“王姐”,她就是合作市公安局城北派出所社区民警、“王立石警务室”负责人王立石。
今年40岁的王立石,是一名汉族籍的社区民警。从警6年来,她坚守在海拔3000米的藏乡,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放在首位,敬业工作,先后被甘南州授予优秀社区民警、合作市三八红旗手、合作市“最美家庭”荣誉称号,10多次受到合作市公安局嘉奖。
不忘初心 十年后再续警察梦
2001年大学毕业,王立石便与“警察梦”结了缘。
毕业后,她先后在合作市公安局治安联防支队和城北派出所任保安、辅警。直到2004年,王立石被组织安排到乡镇任职计划生育专干,一干就是10年。
在乡镇工作的10年里,王立石留给同事们的印象,就是“埋头苦干”——“下乡时一天走几十公里路”“一年驻村四五个月”“吃糌粑睡冷炕”……“每当我们年轻干部抱怨工作繁重的时候,王姐总能用她的经历来开导我们,听完王姐的话我们又信心十足。”同事说道。
虽然没在公安系统工作,但王立石一直保持着对警察神圣职业的仰慕,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蓝盾卫士”。2015年甘肃省招考基层人民警察,她以优异的成绩又重新回到了她“警察梦”的起始地——城北派出所。
穿上警服的王立石,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她负责的各项工作在单位里总是名列前茅。
2018年“一标三实”采集工作启动,时间紧、任务重。面对重重困难,王立石抓时间学、挤时间学,把采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一罗列成清单,为派出所录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带队入村采集实有住户信息时,不论天气如何恶劣,她都坚持入户工作。最终,采集任务按时完成、采集质量得到上级肯定,王立石受到合作市公安局“一标三实”工作嘉奖。
把警务室当家 守护辖区群众的平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辖区群众平安的“守护神”,王立石与全系统警务人员、广大医护工作者、人民子弟兵一起,连续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对王立石而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首要责任。她放弃节假日休息,以社区警务室为阵地,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每天24小时对辖区开展不间断巡查防控,40多天与值班值守的治安户长们同吃同坚守。
对党的事业忠诚,对辖区群众的关怀,全部被王立石默默融进了自己的工作中。在“王立石警务室”辖区,除汉族外,还有回、藏、蒙、苗等少数民族群众3565人。她坚持把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困难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
她把警务室当成了家,在每一个工作的日日夜夜里,守护着辖区群众的平安,也不断加深着与辖区群众的感情。
她的辖区有一对藏族夫妇,2018年来到合作市务工,两人因家庭矛盾曾多次报警。王立石听闻后便主动与二人沟通,了解到矛盾根源在于进城打工后无法照顾在老家的3个孩子,所以频繁吵架、动手。
为此,王立石多次协调街道办和学校,帮助解决这个藏族家庭孩子入学问题。2020年9月初,3个子女的上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帮助他们从根源上解决了矛盾。夫妻两人不胜感激,还送来一面“人民的好警官”锦旗表示感谢。
走家串户 当辖区群众的贴心“王姐”
一身警服,一个笔记本,走家串户,就是社区民警王立石的日常。
2018年5月,在一次入户中,她发现马某一家三代有三口人无户籍,看病没办法报销,孩子适龄无法上学。“你们老家是哪里的?我帮你们抓紧报户口。”王立石的关切,重新燃起了一家人对新生活的希望。
为了帮一家人抹去“黑户”的心理阴影,王立石和同事们前后奔波、调查取证、协调户籍地,先为马某办理了户口补入遗漏手续,后为其女儿及孙女做亲子鉴定上报户口。前后历时3年,马某一家终于得偿所愿,解决了“难题”。
她坚信“群众之事无小事”,总是耐心细致地服务着社区群众。但对于社区情况记得清清楚楚的她,却总是忙得忘了儿女的生日,惹孩子不开心。儿子总问妈妈为什么不来幼儿园接自己。她每次只能无奈地对孩子们说,“妈妈有任务,必须要去抓坏人。”
有一个周末,辖区一名群众被邻居家的狗咬伤。接到报警后她第一时间赶去处理,并带受害人到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治疗。忙到中午,儿子打来视频电话说:“妈妈你在哪里?我感冒了,爸爸带我去了医院,医生说我的嗓子发炎很严重,给我取了很多药。”她从视频中看到生病的儿子,只能强忍泪水说:“妈妈有点忙,你和爸爸先回家,一会儿妈妈回来给你喂药。”说完又默默地擦掉眼泪,给接受治疗的群众买中午饭,殊不知他们就在同一家医院。
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从警6年来,王立石在平凡的社区民警岗位上,每天认真履行着人民警察的职责,用心守护着海拔3000米雪域藏乡千家万户的安宁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