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敏
以无私匠心“丈量”公平正义
——追记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敏
“我会在检察战线上,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这是一名人民检察官入党志愿书中的誓言。
写下这句话的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敏,在2021年6月19日上午,突发疾病不幸因公殉职,将生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检察事业。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追授王敏同志“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
坚守初心甘奉献
2013年,王敏时任舒城县检察院公诉科科长。平日里,大家都习惯喊他王检,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好学、严谨、正直。
王敏喜欢学习。每次看到新出的法律书,他都会买下来,细细研读。这么多年来,像《刑事审判参考》和《刑事司法指南》这样的专业期刊,他每期必读,从未落下。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司法解释出来后,他也是第一时间认真学习。
王敏也爱分享。每当看见好的司法观点和案例,他会将链接发给同事共同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也总是能说出参考依据,他就是一本行走的“法规大全”。
王敏一刻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除了爱买书,他还爱自己“编书”,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法律法规条文,摘抄、汇编、整理成册。看到好的文章经常分享给年轻人,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爸爸生前总是跟我说,人这一生不图权、不图钱,一定要回馈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王敏女儿王舒展说。
愿为人梯传薪火
王敏对每个刚入行的“检察新人”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掺杂任何功利私心。
要说有私心,他的私心只有一个,就是迫切希望年轻人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发光、发亮,希望自己能培养出更多热爱检察事业的优秀检察人。
2014年1月,六安市人民检察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郭某因宅基地纠纷和邻居文某发生肢体冲突。陈检察官在协助办案的过程中发现,这起案件中,文某的伤情判定对于整个案件的定性影响很大,但根据现有证据又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
为了谨慎起见,王敏带着陈检察官一起专门跑了一趟县医院,当面请教了骨科专家,弄清了伤情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鉴定法医进行深入探讨,达成一致意见,才提起公诉。后来,这起案件得到舒城县人民法院的依法判决。
“王检在前面走,徒弟在后面学。我们都得到许多学习、锻炼、展示的机会,他迫切希望我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发光、发亮,成为优秀检察人。”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丁海棠说。
丁海棠遇到疑难杂症“拿不准”时,就会找王敏请教。王敏总会耐心听完,再问她的意见,然后才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王敏带徒弟从来都是毫无保留,“掰开了揉碎了”一遍遍讲,生怕有什么没讲透的地方。他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将青年干警的心聚在一起、力聚在一起。
王敏像一根“定海神针”,更像一颗种子,用匠人之心将法治光芒播撒到年轻人的心田。“只要我们取得一点成绩,他比我们还要高兴,因为他把我们的成长当成最高的奖赏。”舒城县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刘艳说。
三十三载铸检魂
办案时,王敏不放过任何一次验证事实的机会。
他总是说:“检察官在办理案件的任何阶段,都不是简单地走程序,我们收集的证据是否真实、合法,对于公正办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舒城县人民检察院没有一起错诉、漏诉,这离不开王敏的影响和坚持。“我们办理的是一个普通的案件,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却关系到他(她)的人生,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这是王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7年10月,六安市人民检察院受理了一起交通肇事案。由于案件直接证据较少,间接证据较多,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且其近亲属持续闹访,再加上案件中的民事赔偿部分双方当事人没有和解,案件有些棘手。
当受理案件的同事向王敏请教时,王敏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有没有就这个案件的事实、证据以及程序进行全面审查?”同事给了他肯定的答复。第二句话是:“有没有收受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吃请、打招呼?”同事连忙说:“那绝对没有。”听到这,王敏对同事说了第三句话:“那你担心什么?他家里人闹事案件就不办了?依法依规办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问心无愧。”
最终这起案件以交通肇事罪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并得到了一审二审法院的有罪确认。
同事回忆王敏常说的话:“白菜都长心啊,做人不能不如白菜,心更不能长歪了。”“人活着要有尊严,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要对得起党,对得起身上这身检察服,别让人看不起。”这些朴实的话语,印证着他从检三十三载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