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系统的戒毒专家李娜:用灵魂影响灵魂

  “面对戒毒这一世界难题,仅仅依靠一个咨询师、一项戒毒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想办法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戒毒理念和方法,联手社会上更专业的力量一起做好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工作,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模式。”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咨询师李娜如是说。

  从事戒毒工作15年,李娜和她的团队运用“心理—生理—社会”等现代戒治模式,帮助数以百计的戒毒人员挣脱毒品桎梏,走向新的健康生活。

  作为司法部授予的首批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戒治专家,李娜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回顾15年来的工作经历,李娜坦言:“在取得积极成效的案例中,也遇到一些特殊的戒毒人员个体样本,给戒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提供专业咨询,为戒毒人员解开“心结”

  “我知道没必要,可我就是要咳嗽,每次我都咳得肋骨疼。室友也烦我,我60岁的人了,还不如死了算了。”在咨询室沙发上,戒毒人员邢某声泪俱下。

  邢某是北京赌博圈里有名的“老炮儿”。少年时代的他聪明机智,家人对他寄予厚望,一次意外的事故却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伤病痊愈后,邢某就开始了不可控的咳嗽。他发现只有在赌博或吸毒以后,这种情况才能有所好转,因此他进入了成瘾的死循环。在后期被强戒后,因为自己不停咳嗽,他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来到咨询室时,邢某已瘦得脱了相。

  通过监控,民警注意到,每天特别是到晚上的就寝时间段,邢某就必须去厕所咳嗽,等他躺到床上以后,一会儿又得申请去咳嗽。他咳嗽起来面红耳赤,声音特别大,持续几分钟,整个通道都能听得到。室友刚刚睡着经常会被他吵醒,有时看到室友唉声叹气,邢某内心认为是针对他的。

  当时,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邢某都饱受折磨。然而奇怪的是,经医生检查,邢某的咳嗽不是感冒、咽炎原因引起,他本人也没有肺部及其他疾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民警的推荐下,邢某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李娜初步判断邢某是典型的强迫性咳嗽。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她试图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来缓解邢某的不适,却发现根本无法与邢某沟通交流。邢某终日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反复诉说自己的咳嗽症状及短暂的睡眠。为此,李娜及时转变了思路。她联系了精神科医生介入,对邢某的强迫症状采取对症治疗。

  一个月后再次见到邢某,李娜惊喜地发现邢某变化很大。此前,他愁眉苦脸、面色苍白,现在他的眉舒展了,脸上微微有点红润,精神面貌好了很多,甚至咳嗽的强度和频率也下降了很多。但是心病还需心药医,李娜认为邢某的强迫症有其性格基础和心理原因,便对他开展了系统的个体咨询。李娜在咨询中得知,邢某从小家教很严,出事故后,因为口腔受伤,会时常咳嗽。可是父亲总是因此责骂他。结果,当他的外伤彻底好了,咳嗽的毛病却顽固地保存下来。

  咳嗽的顽症整整伴随了他40年后,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邢某的“心结”终于被打开——他开始原谅父亲,也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强迫咳嗽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今年年初解除强戒时,只有小学文化的邢某给李娜写了两封感谢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戒毒的信心。目前邢某已经出所近一年,保持了良好的操守。


  提升专业技能,帮戒毒人员走出阴霾

  40多岁的戒毒人员步某,经常一个人一动不动地站在窗前。他常常保持着长时间没有任何表情,外面的世界好像和他无关,谁说话他也听不进去。后来更严重的是,每到就餐时,步某都要下跪后,再吃饭。

  民警问他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做法,步某答道:“咱们这里不是一个遵守纪律的单位吗?我觉得我这样是表现好。”

  据了解,步某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本人大学毕业后当了律师,后来对音乐着迷,又和朋友组建了乐队。一次,为了寻找创作灵感,步某开始吸食大麻,从此他的人生改变了。

  刚到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时,步某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他不说话,也不与他人交流。李娜找他沟通,他经常用“还好”“可以”“行,没问题”等简短的几个字来应付,从他身上完全无法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与民警说话时,步某还总是露出不合时宜的笑容。

  李娜揣测步某的反常行为源于他巨大的心理落差。她尝试了很多方法,包括沙盘治疗,但效果不大。再后来,步某又相继在所里有过违纪行为,行为举止上更加异于常人。

  “戒毒所管理严格,我们认为步某的种种反常行为实质上是内心愤怒的一种表现,但苦于找不到证据。”李娜说。

  那段时间,李娜开始大量关注和阅读有关抑郁症的话题,希望能对步某有所帮助。大量阅读后,李娜似乎有了结论——步某可能患有抑郁症。

  李娜再次求助于精神科医生,而会诊后的结果显示步某处于抑郁状态,医生决定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步某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在这种情形下,再跟他沟通和交流就变得畅通了。

  原来步某虽然出生在一个相对完美的家庭,但他的自我长期被压抑,对父母的情感比较复杂。经过咨询师多次心理疏导后,步某已经能够正常沟通和交流,此前多种古怪的行为也渐渐减少。


  “用灵魂影响灵魂,

  我选择的是一项充满阳光的事业”

  在戒毒人员眼中,李娜是一个温柔但又特别有力量的老师,尤其在团体活动中,能感觉到李娜对他们的尊重和真诚。而看到戒毒人员走出阴霾展现出愉快的笑容,李娜心中帮助戒毒人员实现心理成长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李娜对工作有自己的感悟。她认为,成瘾问题原因非常复杂,它与戒毒人员吸毒之前的人格和心理问题有关,同时也与吸毒成瘾以后的问题相互叠加。因此,单纯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已远远不够,应运用更多更灵活的方式开展戒治工作,生理、心理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效果更好。前文所述的邢某和步某都是李娜和她的团队运用“心理—生理—社会”现代戒治模式对戒毒人员开展工作的成功案例。

  这些年,李娜和她的团队在科学戒治领域硕果颇丰。

  2011年,她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勇辉研究员联系,引入正念防复发训练这个循证有效的戒治项目,并在全所推广。以这个项目为牵引,科学戒治的理念在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落地生根,戒毒工作从实践转向实证。

  2019年,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成立首家物质成瘾干预与矫治实验室,并先后与中南科技大学王增珍教授团队、兰州大学胡斌教授团队、清华大学郑美红教授团队、北京师范大学周仁来教授团队建立合作开展戒治项目研究。

  2012年,李娜主持或参与的“戒毒人员团体心理治疗与康复”调研课题获得了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资助,她本人也获得了北京政法系统优秀人才奖。

  ……

  近5年来,李娜主持开展的3项戒治项目被司法部评为优势矫治项目,在全国推广,她本人被司法部授予首批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戒治专家。今年7月,她还获评第四届“北京榜样·首都监狱戒毒卫士”荣誉称号。

  李娜的家是双警家庭。疫情防控期间,每逢戒毒场所封闭时,她都很焦虑,担心孩子一人在家无人照顾。李娜坦言平时自己也是个普通人,除了看专业书籍之外,主要通过看网络小说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

  李娜帮助过许多戒毒人员走出阴霾,但她也产生过挫败感。

  李娜告诉记者,一次,在为戒毒人员步某做咨询时,步某称他腿部有疾病,能否帮助申请给他添加一条被子。李娜知道这在管理上是不被允许的,她没有当场答应步某,但出来后还是和队长说了步某的请求。经研究和申请,步某并没有如愿以偿,因此对李娜产生了负面抵触情绪。李娜再去为他做心理咨询时,步某拒绝见面。

  “虽然我的做法符合管理规定并没有过错,但还是很尴尬,也很有挫败感。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自我安慰,也需要其他咨询师的鼓励和督导。”李娜暗自鼓励自己要坚持,等到第二天,内心忐忑的她硬着头皮又去开展工作。步某这次认识到了错误,并向李娜表达了歉意。

  这样的事情在工作中遇到的不少,但李娜从来也没有因此改变初心。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和教育戒治工作,李娜充满热爱。她说,这是一项可以用灵魂影响灵魂、改造灵魂的工作,她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