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张家口“24小时法院”:情系群众显初心
本报讯(记者张君 通讯员潘守成 刘萍) “方便、快捷、全天候的张家口‘24小时法院’真是太方便了,我由衷地点赞!”8月25日,河北正硕律师事务所李锦峰律师在“24小时法院”大厅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24小时法院”于2019年3月成立,占地约50平方米,自成立以来依托信息化技术,司法服务全年全天持续在线,接待访客约3000余人次,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极大作用。今年以来,“24小时法院”网上立案30253件,网上缴费1200多万元,退费360多万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诉讼零等待 服务不打烊
“全天候”“零等待”“非接触”自助服务,是智慧法院建设与诉讼服务的深度融合。“张家口法院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出‘24小时法院’服务持续在线,这不仅打破了时间壁垒,还不限时间为各类诉讼当事人提供多层次的司法服务需求。律师、当事人无需排队、无需等待,直接刷身份证即可随时进入‘24小时法院’。”随同记者采访的诉讼服务中心负责人杨勇对记者介绍。
记者在杨勇的引导下,刷完身份证走进“24小时法院”大厅看到,“24小时法院”具备自助立案、缴退费、诉讼进度查询、预约立案、诉讼费计算、材料提交、流程追踪、送达确认、诉状辅助生成、诉讼风险评估、查阅电子卷宗、廉政监察等20多项自助诉讼业务功能,来这里办案,律师、当事人可以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得到一站式、一体化、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法院真正实现了“诉讼零等待,服务不打烊”。
智能化设备 助力云诉
“24小时法院”配置了移动微法院自助终端、诉状辅助生成、诉讼风险评估、查阅电子卷宗、廉政监督信箱等智能化设备。当事人在诉讼之前可通过诉讼风险评估系统预估诉讼风险,决定是否进行诉讼;不会写诉状的当事人只需在诉状辅助生成系统上按引导问卷中问题的顺序依次做出选择即可生成诉状。
“我以前觉得打官司挺麻烦的,可真到这里来办理只要几分钟就办成了,并非想象中那样难。”70多岁的朱某在律师的陪伴下,办完子女赡养问题立案后对记者说。原来,朱某在郊区居住,市内道路改造占用了他的土地和住房后,他将国家给予的补偿款大多分给子女后,眼下子女们对他的赡养问题相互推诿。无奈之下,他到法院起诉,向三个子女讨个说法。因文化不高,他不会写诉状,只得请律师带他来这里办理有关手续。到了“24小时法院”,他通过诉讼风险评估系统查看了案件胜诉的概率,又通过诉状辅助生成系统生成了起诉状,进行起诉。
“云柜”跨时空 材料及时转
“云柜”是一种智能文件交接系统,案件当事人或代理人可以自助投递或取走诉讼材料,材料放入“云柜”后,平台会通过短信方式及时通知承办法官或相关人员。当事人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时间,随时提交材料,法官收到提醒信息后及时提取。双方通过短信通知等方式,对存取信息实时掌握,避免诉讼材料交接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记者了解到,8月初,尚义县某建筑施工队刘某,由于与张某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申请进入再审,有一个重要借款协议证据材料需要提交,但从家驱车赶到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时已经是18点30分许,法官们已经下班,他按照法官的电话指引,来到“24小时法院”,按照提示步骤提交了证据材料,法官上班后,第一时间从云柜中取到相关材料,使得案件顺利进入再审程序,在保障当事人权益的同时节省了当事人的时间,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提高了司法效率。
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疫情态势复杂的当下,“24小时法院”服务作为一项司法服务创新措施,为司法服务参与人提供“不见面服务”,有效保证了业务办理的及时性,大大减少了法院因疫情产生的业务积压、人员集中等难点痛点问题,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安全距离。为当事人提供全天候的诉讼服务,实现了诉讼业务自助办一站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