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法学会全力化解积案难案 切实为民解忧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法学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法学法律人才优势,着力构建以法治为核心的矛盾多元化解格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积极会同信访等部门深入开展积案难案化解攻坚,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为法治北海、平安北海、和谐北海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挥优势整合资源

  整合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该法学会坚持在北海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信访局、工会、律师协会等单位的协作配合,不断推动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新模式,推动调解格局革新,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局面,努力打造具有北海特色的“枫桥经验”,全面助力矛盾多元化解提质提速。

  强化队伍建设,壮大调解力量。坚持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选择法律实务应用与纠纷调解实践经验并重的人员优先入会,鼓励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加入各类调解组织担任调解员,建立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人民调解专家库,确保调解员的专业性、代表性和稳定性。2020年至今,发展调解经验丰富的会员81人,建立起面宽、量大、质高的调解员队伍,为化解积案难案和矛盾纠纷提供法律人才保障。

  落实包案责任,确保一抓到底。会同信访等部门认真谋划开展“百日百案”、“三重”积案、“我为群众办实事”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由该市、县法学会副会长及法学会会员、法学专家成立包案工作组化解积案,做到一案一策一专班。专班人员对信访案件从法律层面进行会商“诊断”,耐心与案件当事人说理说法,确保信访积案以法治方式推进解决。2019年至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交办该市的信访积案难案均全部化解,其中2020、2021年交办案件均实体性化解。


  紧扣中心融入大局

  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北海市法学会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组织法学法律专家积极参与全市征地拆迁、项目建设、房地产领域纠纷等重点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法律意见,累计100多条意见进入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切实发挥了法学会“法治智库”参谋作用。深入开展“走企护商除乱”行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为对口联系企业开展法制讲座,提供法律咨询,调解法律纠纷,在重点企业设立“法学会之家”,与企业签订服务意向书,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局。坚持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主动作为,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难点堵点问题,围绕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等工作,提出专业法律意见建议。结合基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全市乡镇(街道)建立法律服务实体化场所,积极推进法学法律工作者“双报到”和“枫桥经验”制度化,选派优秀法学法律工作者下沉网格,有力巩固提升了“党建+政法+N”社会治理品牌。

  全力投入为民实践活动。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中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部署要求,组织广大法学会会员积极参与“万名党员为民办实事”活动,下沉到村(社区)收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深入参与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群体教育稳控工作,引导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先后开展法律宣传500多次,提供法律服务280多次,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00多起,切实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平台打造品牌

  北海市法学会依托海城区中街街道北部湾社区,设立了广西首个由法学会直接管理的法律服务站。法律服务站聘请6名政法系统退休专家,轮流坐班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每周二还到北海市信访局“坐诊”接访。这些法律专家以第三方中立的身份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引导信访群众依法反映诉求,通过释法明理,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法律的温度,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法律、社会效果。

  打造各具特色的矛盾调解工作室。以推动县区“一县一品”建设为抓手,打造了银海区“六尺巷”调解室、茶亭路社区“一啖茶”调解室、侨港镇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室等一批极具特色、颇有成效的调解工作室。其中侨港镇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室采用“1+3+N”多元解纷模式,创新发展“凉茶调解法”化解双方矛盾。工作室成立至今,成功化解125起矛盾纠纷,涉及金额1800多万元,妥善处置多个意外事件,调解成功率达100%。以法律法规作为调解准绳,以凉茶化解当事人的“火气”,这是工作室将疍家文化与调解方式深度融合后,造就的独一无二侨港调解特色。

  打造“流动庭审式”矛盾纠纷调解法。近年来,北海市政法部门立足“服务重大项目、发展千亿产业、增进人民福祉”,创造性运用“庭审式调解法”,对搬迁户征地“两费”分配等纠纷,通过调解依法解决问题。“庭审式调解法”,以模拟法庭庭审的方式让争议双方面对面质证,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镇村党员干部旁听、参与调解。“模拟法庭”还根据实际情况,搬到双方争议的田间地头,通过实地查看、现场勘定取证,当场以情理法进行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这样的“庭审式调解法”遍及各项目工地。当地法学法律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穿梭于项目工地,创新运用“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稳定在一线强化”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项目延伸到哪儿,调解员就出现在哪儿;矛盾在哪儿,“法庭”就设在哪儿。2019年,全市征地4万亩,2020年征地2万亩,过程中始终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当地法学法律工作者组成的调解队伍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平安建设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