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余姚市法学会以“建制度、搭平台、强服务”促提升
探索地方特色发展路径 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浙江余姚市法学会以“建制度、搭平台、强服务”促提升
今年以来,浙江省余姚市法学会在开展“浙江省基层法学会工作提升年”活动中,通过建制度、搭平台、强服务,严把政治关,建章立制,搭建平台,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创新具有余姚特色的法学会工作发展路径,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工作整体水平新提升。
建章立制 搭建平台
余姚市法学会根据“浙江省基层法学会工作提升年”部署要求,在实施方案中,把维护法学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制定了《余姚市法学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审批制度,强化对论坛主题、学术会议的政治把关,加强对全市法学领域舆情信息的收集评估,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该市法学会修订了《会员管理办法》《法学会会员积分奖励办法》等制度,制定市法学会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发展计划指标,严格会员条件、入会程序、服务管理等内容,对会员参与活动、法学研究成果等予以积分奖励,实行动态积分管理,这些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和活跃度。
在提升全市法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方面,余姚市法学会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打出“组合拳”,同西南政法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成立余姚市法学会法治余姚研究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搭建司法实践和法学教育研究相互交流融合的平台。该市法学会还通过建立市镇两级法学研究联动机制,以基层片区为单位,搭建了“法学沙龙”“法律咖吧”等学术交流平台。这些平台与该市法学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相结合,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播推广法学会会员研究成果。
余姚市法学会还制定了《余姚市法学会市级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对法学研究课题管理进行改革,明确委托课题类型、经费支出使用、成果应用转化等内容,鼓励法学法律工作者“接地气”做研究。同时,围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自主发布一批余姚特色课题,加大课题成果转化扶持力度。
今年以来,余姚市法学会多次组织学术骨干进社区、进农村,围绕征地拆迁、非法集资、劳资纠纷、环境保护等问题,与基层干部、广大群众开展面对面探讨交流,注重问题导向,突出“短平快”特点,指导基层科学决策和法治实践。
探索创新 精准服务
余姚市法学会在提升法律服务水平上大胆探索,开展法律服务站试点。在兰江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成该市法学会首个服务站,探索建立会员值班、专家会商、联席会议等制度,发挥站点法律服务、普法教育、矛盾化解等作用。同时,探索法律诊所入驻县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深度参与基层法律服务。
而支撑这些探索的背后是强有力的法律服务专家库。据悉,余姚市法学会的法律服务专家库成员都是来自全市政法系统和相关职能部门、行业的专家型骨干会员和部分法律素养好、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以及高校专家教授等,均经过市法学会精心挑选。他们组成强大的后援团,为会员开展法律服务提供专业指导。
有了强有力的专家后援队伍,余姚市法学会还有针对性组织法律服务专项活动,组建了190人的法律服务队伍,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清患”行动,法律顾问服务网格覆盖全市各类市场主体。通过驻企服务、定期上门、定点联系、在线服务等方式,了解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法律服务,帮助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活动期间,线上线下共体检企业2805家,律师参与排查涉企矛盾纠纷347件,撰写法治体检报告133份,提供法律帮助721件,办理涉知识产权公证30余件,深受企业主的欢迎和好评。
同时,余姚市法学会不断拓宽法治宣传对象,依托“姚江讲坛”“政法讲坛”等平台,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推动法治宣讲活动进党委(党组)中心组、进机关、进乡镇(街道),并以法治体检、“三下乡”等活动为抓手,线上线下同步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等,累计开展普法专项行动100余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2万余份。此外,在余姚市法学会组织下,该市正在建立以法治文化为支撑的法治宣传阵地,具有余姚地域特色的“名家创作团队”活跃在城乡,不断创作推出反邪教宣传主题小品、普法宣传姚剧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