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人民建议为上海普陀区“加梯”工作提速

  作为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上海市给多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民心工程”。但由于房屋改造条件、住户之间协商等问题,“加梯”工作推进仍有难度。

  今年7月,上海市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风荷苑小区累计完成75栋楼的“加梯”签约,成为上海市签约“加梯”最多的小区。

  据了解,风荷苑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共有80个楼栋,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小区总人口比例约40%。成为“有梯一族”,是不少老人最为迫切的愿望。

  从去年12月首批17栋楼完成“加梯”签约,不到半年的时间,风荷苑符合“加梯”条件的79个楼栋中有75个同意加装电梯。“加梯”工作批量推进的背后,“互联网+梯”模式成为较为有效的“助推器”。

  “互联网+梯”模式的想法,来自于长风街道居民郑聂平的一条人民建议。

  2019年5月,郑聂平向长风街道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制作“‘加梯’地图”的建议。在郑聂平的构想里,助推“加梯”工作首先需要为有“加梯”意愿的居民提供“加梯”可行性分析,方便居民查看自家楼栋能否加装电梯以及加装电梯的难易程度。另外,他还建议将数据制作成小程序,方便居民通过手机端查阅,同时通过智能客服和人工客服的方式,提供“加梯”政策和“加梯”方案咨询。

  郑聂平的建议很快得到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的重视,并在此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普陀区既有多层加装电梯流程图》,形成了具有普陀特色的“加梯地图”工作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郑聂平不仅提出建议,还让“金点子”落地生根,变成可直接运用的“加梯”便民手段。

  2019年12月,郑聂平带领团队对长风新村街道1077个既有多层住宅楼幢开展前期“摸家底”工作,完成了覆盖全街道的“五色“加梯”地图”,通过直观的颜色分类、地理标注,让街道居民了解自家楼栋“加梯”条件的好坏。

  另外,郑聂平团队还与长风新村街道“加梯”指导办合作,设计掌上“加梯”微信小程序,有“加梯”需求的居民可以通过掌上“加梯”小程序详细了解自家楼栋“加梯”基础技术条件可行性评分、工程智能报价、费用分摊等内容。

  “掌上‘加梯’小程序可以帮助有意向的居民直观了解政策、衡量出资承受能力,充分把知晓权、自主权和选择权交给居民。”郑聂平说。

  作为一项居民高度自治的工作,“加梯”能否顺利实施最关键也最难的地方在于居民意愿是否统一。郑聂平介绍,掌上“加梯”小程序内置信息认证,在确保业主真实身份的前提下,可以直接进行在线咨询、意见征询、在线签约。这些汇总的信息将直接汇集到街道,使街道工作人员了解居民的实际意愿,提高“加梯”工作的针对性。

  “掌上‘加梯’小程序‘在线咨询’功能实现在线沟通答疑,能最大程度汇聚居民的意见建议,使我们及时了解“加梯”过程中居民碰到的共性问题,为决策提供帮助。”长风新村街道社区自治办公室主任王雅萍说。

  长风新村街道长风二村第一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成君介绍,在“加梯”工作推进过程中,他们通过掌上“加梯”小程序了解到,“加梯”后房价是否会下跌成为一楼居民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与房产中介公司联系,获取最新房价趋势和对比数据,解开了居民心里的结,让他们放心‘加梯’。”

  据上海市普陀区信访办副主任廖春燕介绍,郑聂平提出的“互联网+梯”模式的建议最先被长风新村街道吸纳,后在普陀区进行全区推广,而郑聂平也从一名“建议人”变成街道“加梯”工作的专家咨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