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县法学会以“四法”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法治治村 法治育人 法治兴企 法治富民


  以前偷抢扒窃、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现在近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犯罪记录,村级集体经济总产值达389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2万余元,先后荣获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文明村”等称号。

  这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之一。渔溪沟村位于铜仁市思南县邵家桥集镇中部,203省道穿境而过,全村320户1340人,总面积6120亩,耕地面积1063亩。

  思南县法学会秘书长冉鹏程介绍,近年来,渔溪沟村坚持依法治村、以德育村、民主立村,村“两委”自觉接受村民监督,实行民主决策,加强村民教育,全村未发生一起非正常上访事件,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未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其打造的具有思南特色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帮就业 促安业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中下游,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的北部边缘,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人多地少、土壤贫瘠,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渔溪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强介绍,过去,渔溪沟村经济困难、教育贫弱,矛盾纠纷频发、邻里关系恶劣,社情复杂。近年来,该村在思南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的支持下,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创办企业、发展产业,大力实施“三变促三金”改革举措,与群众建立“334”(即村民30%、村集体30%、村办企业40%)利益联结机制,把“闲散资金”聚成“发展底金”,把“坡地荒山”变成“生态果园”,群众入股有股金、土地有租金、打工有薪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2500元,实现了从“贫困村、空壳村”到“小康村”的转变。

  该村村民陈某国曾入狱5年,出狱就业困难。陈建强得知后主动找到陈某国谈话,并邀请他到村办企业渔溪沟建军建材公司上班,后因工作业绩突出,走上管理岗位。

  陈某国回忆说,陈建强提议让他担任渔溪沟建军建材公司总经理时,村民代表、党员等都反对。但一件事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村里给他下达了完成50万元销售业绩的任务,结果他超额近20万元完成了,由此赢得了村民信任。

  陈建强介绍,类似的事例在渔溪沟村有很多。村民陈某文先因吸毒后因意外事故导致腿部受伤致残陷入贫困。了解情况后,思南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等协助将陈某文安置到村办企业养猪场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陈某文成了养猪场的中层管理人员,不仅戒掉了毒瘾,有了稳定职业,而且每年收入可观。

  陈建强说,渔溪沟村村民很少有人在外务工,大部分人在村集体企业就业。据统计,2020年,该村村民土地保底分红接近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总量达369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余元。目前,该村村民拥有村办企业股东和村办企业务工人员双重身份,许多村民成了企业管理者和职业农民。


  法德并举 实现村民自治

  2017年2月,渔溪沟村民陈某礼和陈某学因土地边界问题引发纠纷,思南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了解相关情况后,及时协调人民调解组织介入,并帮助两人一次性解决了许多问题。至今,双方再无纠纷,该村也再未发生过一起大的邻里纠纷。

  据了解,这得益于该村建立的矛盾纠纷扣分奖罚制度,即该村每位村民每年会有一定分数,该分数直接与村民年底分红、评先、奖励等挂钩。村民与家人或者邻居发生矛盾纠纷,村委会会在其评分总数中扣减个人分数。

  陈建强介绍,该村积极落实思南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提出的法治治村、法治育人、法治兴企、法治富民的“四法”举措,把德治融入法治中,每个季度组织村民集中学习法律法规,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法规政策。在全村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讲习所为阵地,开展道德教育,建立“积德榜”,每年在全村评选表彰“仁、义、礼、敬、孝”方面典型人物,引导村民“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健全“村民议事会”制度,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村级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中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共商、共建、共享。设立村民调解委员会,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常态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完善《村规民约》,出台《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优化全村环境,形成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村风民风。


  落实公开 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多少,支出有哪些具体内容,支出合理不合理,村民说了算。”陈建强说,渔溪沟村坚持把村“两委”工作置于村民监督之下。“财务收支全部公开,每发生一笔公开一笔,负责监督的村民组织代表每个季度对村里财务进行审计,不合理支出当即不予核销。”

  该村还积极落实村民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干部每半年向村民代表大会述职一次,对村民代表提出的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并向村民代表回复。落实村民质询村干部制度,村民代表就全村发展等重大事项实施,向村干部提出质询,村干部要及时答复。落实村民相互监督制度,对村民执行《村规民约》等系列制度情况,利用座谈会、农民讲习所、村民代表大会等进行评议,促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为真正将“四议两公开”落到实处,该村还构建了群众监督评议机制,每月召开“民主议政日”活动,邀请思南县法学会代表参加。

  村里的事情村民说了算,这在渔溪沟村成为“铁律”,村里的重大事情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大会召开前村“两委”负责广泛征求全村干部群众意见,经本村绝大多数村民同意后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这在渔溪沟村已形成了惯例。

  陈建强说,民主决策,赢来的是群众的智慧,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感,群众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家的事办理。目前,渔溪沟村创新的“334”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大大激发了村党员干部、企业主、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现已有10余人申请返乡创办微型企业。同时,该村还建立在外务工创业人员台账,与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充分利用其资源,促进村里产业发展。

  每年腊月二十八,是渔溪沟村召开“雁归人员座谈会”的日子。该座谈会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为家乡建设和发展献计出力。如退伍军人杨欢欢,带动“雁归人员”10余人,回到当地建立起了木炭加工厂,年利润超过2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杨伟运用外出务工积攒的20万元投资兴办砂砖厂,年利润逾20万元,解决了1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冉鹏程介绍,渔溪沟村是思南县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该县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等,已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2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