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法院诉讼便民出实招

  本报讯(通讯员郁玥) 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司法为民的实践成效,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全面升级诉讼服务,推出未预约立案轮候办理新机制,运用诉状制作智能辅助系统,引入志愿者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畅通人民群众走进法院的“最先一公里”。


  没有预约?可现场轮候办理

  “我们之前不知道立案需要提前网上预约,本以为要白跑一趟,但是工作人员立刻现场帮我们办理了轮候号,解决问题速度也很快,真的非常感谢。”

  近日,在立案大厅顺利办理业务后,樊某及其老伴连声感谢。

  这对年过六旬的夫妻来自江苏南京,此次来到上海虹口法院异地诉讼是为了帮助女儿办理离婚纠纷。焦心的夫妻俩一大早便从南京赶来,却在法院门口听说,因为疫情防控原因,办理诉讼服务需要提前网上预约。

  夫妻俩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立案大厅,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告知他们可以现场办理轮候号,等待诉讼服务。中午11点左右,在已预约市民办理完相关业务后,樊某和老伴便成功拿着轮候号坐到了立案窗口。整个立案及申请保全过程用时不到一个小时。拿着打印好的立案受理通知书,夫妻俩心里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他们也是此次上海虹口法院推行“已预约优先,未预约轮候”立案便民机制的受益者之一。

  因疫情防控,自去年开始,上海法院采取网上预约、现场办理的诉讼服务模式,然而在工作中,却常遇老年人群体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预约、异地诉讼群众不了解预约等情况。为了切实服务群众,上海虹口法院适时调整原有的全预约模式,采取“已预约优先,未预约轮候”的双重保障:面对未预约的当事人,按顺序发放现场办理轮候号,在已预约服务办理完毕后,进行“加号”服务,同时联合信息化部门及时加大每天发放的预约号数量,全力满足群众多元诉讼服务需求。

  

  志愿者+智能系统,辅助诉状制作

  立案诉讼,诉状是第一道“关卡”。面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写诉状难”问题,上海虹口法院率先研发并不断优化诉讼文书智能辅助书写系统,集法律文书样式查询、法律法规自助查询、诉讼文书在线填写等功能于一体,同时积极引入志愿者服务,化解当事人立案阶段的第一重困扰。

  近日,上海虹口法院立案大厅来了几位“特殊”的当事人:徐女士一行都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同时也没有任何诉讼经验,除了一纸欠条外,没有任何诉讼材料。

  通过一番带着手势比划的交流,立案大厅的工作人员将徐女士等人引导至文书智能书写服务区,由轮岗的法律专业大学生志愿者现场服务。在查看了身份证件及欠条等相关证据材料后,志愿者通过与徐女士在电脑上打字交流,了解其情况。

  原来,6年前,徐女士曾借出几万元,原本说好有借有还,然而一再催促至今没得到回应,徐女士便同家人来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归还自己的钱款。

  根据徐女士的情况,志愿者在文书智能辅助系统选择对应的借款类型纠纷文书模板,输入相关必填信息。经逐项确认后即时生成起诉状并打印,最终交由徐女士签字确认。看到诉状现场生成,徐女士兴奋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对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连连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上海虹口法院在做好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建设的同时,注重科技赋能,让“智能化”与“一站式多元解纷”深度融合,借助诉讼文书智能辅助书写系统等服务便民,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


  为孤寡老人提供上门立案指导

  除了双重保障的立案新制度和不断优化的智能化诉讼辅助系统,上海虹口法院立案庭在日常工作中,致力于解决群众的实际诉讼困难,对确实存在立案困难的当事人“特案特办”,上门提供立案指导。

  4月7日,上海虹口法院立案庭收到一封来自当事人郭某的求助信,陈述自己系孤寡老人,要求继承其已故配偶名下位于虹口区的一处房产,但因缺少相关证明材料,请求法院帮助其立案起诉。

  接到来信后,立案庭随即与郭某电话联系、核实身份。在得知郭某身患脑梗,长久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且没有直系子女照顾平时起居生活的具体情况后,经讨论,立案庭副庭长周巍决定为当事人上门提供立案指导。4月22日上午,周巍带着法官助理驱车来到沪太路郭某家中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就继承案件的立案情况释法答疑,指导其补正申请立案所需材料。

  面对法官详细的释法答疑,郭某连连感谢:“我是孤寡老人,法官能设身处地为我着想,辛苦你们了!现在我对后续立案操作清楚多了,感谢你们送法上门!”

  “司法便民就是要站在群众角度改进工作,服务群众,这样才能为当事人多做实事。”上海虹口法院分管立案工作的副院长肖晚祥说。下一步,上海虹口法院将在工作中进一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持续推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