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新媒体不能再犯“老毛病”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从过去“两微一端”向短视频领域延伸,已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阵地。不过,记者调研发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低效重复建设问题,部分政务新媒体已沦为“僵尸”“空壳”账号甚至舆情制造者,可能损害政府形象,加重基层负担,需进一步加强监管。(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又是熟悉的问题,又是熟悉的“差评”。前些年,不少地方或部门在运营政府网站的过程中就被曝出重复建设、网站不更新、互动性差、服务效率低下、信息或栏目链接失效、站点无法访问、空壳等问题。而今,部分政务新媒体存在的长期不更新信息,只管复制粘贴、没有互动服务,“公号私用”,盲目“吸粉”发布内容无底线,低效重复建设等乱象与之前政府网站的问题基本相同。政务媒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出现了新的发展,但犯的还是“老毛病”。

  不管是政务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出现上述问题,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的表现,都会让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的效果打折扣,都会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都会拉低民众或企业的体验感、满意度。尤其是一些地方或部门的政务新媒体已经有了网站建设问题的前车之鉴,依然再犯同样的错误,应该引起重视。

  实际上,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已经点出政务新媒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政务新媒体“加强功能建设”“规范运维管理”“强化保障措施”等事项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给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方案。比如,为了避免“一哄而上、一事一端、一单位一应用”,《意见》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部门应当开设政务新媒体,其他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开设;一个单位原则上在同一平台只开设一个政务新媒体账号,鼓励在网民集聚的新平台开设政务新媒体账号;严格按照集约节约原则统筹移动客户端等应用系统建设。

  政务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政务新媒体的“老毛病”,有必要加强整治,该规范的规范,该整合的整合,该关停的关停。各地各部门应该对政务新媒体进行限期自查,发现问题后先行整改,并按照《意见》要求,找差距、补短板,进一步完善优化政务新媒体的运营管理机制,强化人员、经费保障,落实功能建设措施,推进责任到位,提升运营质量。在自查的基础上,明确细化各类政务新媒体的达标运营标准,依托标准通过定期抽查等方式加强对政务新媒体的监督,并向社会通报抽查结果,建立整改反馈机制、复查机制和跟踪评估机制,确保整改到位。将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延展覆盖到对政务新媒体的评价,为民众和企业开通评价政务新媒体的权威渠道,借助社会监督力量倒逼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