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公摊内存”应有标准规范
日前,某艺人在网络上表示,自己新买的128G的手机实际内存只有112G,认为手机厂商应当在宣传中明确说明,“说多少内存就给我们多少内存”。实际上,手机系统占用部分内存是行业默认,一些厂家也会在宣传海报中明确说明,不过分析认为,一些手机预装大量App也会占用内存,这是不合理的。此外,手机行业的1G与消费者看到的1G计算单位不同,手机内存与宣称不可能完全相同。(4月14日《北京青年报》)
商品房有公摊面积,手机也有“公摊内存”。手机实际内存缩水问题一经抛出,便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而其中涉及的规范厂商宣传以及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问题值得全面审视和反思。
必须认识到,手机的实际内存小于标称内存,有一些合理的理由。比如,手机系统需要占用一定的内存,算法不同也会让手机内存与消费者认知的内存之间出现差异。但从整个手机行业来看,各品牌手机内存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水分”,还有可以清理释放的空间,厂商在营销宣传环节也有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地方。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经营者全面如实宣传、告知的法定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手机内存信息是有关手机性能、功能、质量、用途的重要信息,是很多消费者购买手机时的重要参考数据,如果厂商宣传的手机内存与实际内存相差较大,就会对消费者形成误导,涉嫌虚假宣传,甚至涉嫌欺诈。厂商不应以行业默认或行业惯例为由对手机标称内存做笼统模糊的虚假夸大宣传,而是应该做到宣传精准化、预占内存最小化,尽量给已占用的存储空间瘦身,把更多的存储空间留给消费者。
显然,很有必要多管齐下给手机内存挤挤“水分”。厂商理应在包装、说明书或广告等媒介中明确告知消费者手机内存,包括运行内存、存储内存等的算法,理论空间,系统占用空间,包含第三方软件在内的预装软件占用空间、实际剩余空间等信息,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心中有数。同时,应减少对系统外非必要软件的预安装,即便预安装了一些非系统软件,也应留出可卸载选项,把使用软件的选择权留给消费者,保障消费者自由使用手机内存的权利。
商品房的公摊面积有国家标准,工信、市场监管以及消协、通信行业协会等组织或相关手机厂商可针对手机的“公摊内存”探索研究企业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列出“公摊内存”的构成“白名单”和“黑名单”,划出“公摊内存”的总量高线,确定手机预装软件后实际剩余内存占标称内存的合理最低比例,从源头和机制上给手机内存挤“水分”,为手机厂商规范营销、消费者维权以及监管部门执法监督提供可量化、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