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着力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难点、盲点、痛点、融点、新点,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
发挥平台作用
突破治理“难点”
整合基层资源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是治理的“难中之难”,百色市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突破点。
配备乡镇政法委员,发挥统筹协调作用。135个乡镇全部配齐政法委员,每月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部署工作,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平安建设的能力明显提升。
加强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发挥整合资源的平台作用。1889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全部实现“五有”目标(有机构、有人员、有职责、有经费、有量化),实体化、实战化运行。
创新“12345”村级综治中心工作模式,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资源力量落实到基层。“12345”即建好1个综治中心,统筹人民调解委、治保委2个委员会,推动3项规范化建设,整合综治网格员、人民调解员、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法律顾问4支力量,落实5项量化工作指标,使平安建设(综治)资源落实到村屯,做到“宁可交叉,不缺服务”。
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
消除治理“盲点”
城镇化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往往造成治理“盲点”,百色市坚持目标导向,不断消除发展中的“盲点”。
狠抓“全科网格”建设,努力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全市划分11279 个单元网格,将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分类管理,做到“入格即服务,进格受管理”。
狠抓基础信息采集,推动社会治理要素共建共治共享。选聘专(兼)职网格员7611名,累计采集、录入社会治理要素信息386多万条,做到准确精细。
狠抓服务管理,努力实现网格内办结。2020年,全市共办结网格事件5.01万多件,同比增长234%,网格员反映社情民意,职能部门“自上而下”落地服务,最大限度消除治理“盲点”。
加强源头防控
减掉治理“痛点”
侵害国家政治安全、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公平正义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是治理之“痛”。该市狠抓源头治理,什么问题突出就治理什么问题。
创新“四个三”工作法,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化规范化。2020年度纠纷排查29749次,受理纠纷4074件,已成功调解3957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创新排查防范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隐患“四查三清”工作机制,即包村入户查、行业领域查、单位内部查、城区网格查,高风险周内清、中风险月内清、低风险季度清,全市已排查出风险隐患318起,成功调处化解203起,化解率64%。
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矛盾不上交。及时总结,在全市推广典型示范经验,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结合,让治理“痛点”越治越少。
加强智能化建设
扩展治理“融点”
行政区划限制、部门职能交叉、企业利益壁垒,往往造成治理“梗阻”,百色市狠抓智能化建设,推动逐步“消融”。
推广应用行业软件,引导群众“智能”生活。网格员入村手把手教群众网上缴电费、话费、社保、医保,实现“农事城办”“10分钟便民服务”。
加强“雪亮工程”建设,通过“群众雪亮的眼睛”群防群治。2020年,动员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有企业参与“百姓天网”建设,纳入“雪亮工程”,已有5万多路探头接入综治中心,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深化,路子越走越宽。
“天网+地网”,立体化智能化治安防范体系发挥作用。全市“天网工程”已建成1.2万路,整合刑侦、视侦、网侦等警种力量建成“四侦一化”,“天网工程”协助侦查破案率达到89%。同时推进汽车、电动车、摩托车防盗系统建设(简称“地网工程”),车辆被盗案件同比下降43.6%。
加强调查研究
创出治理“新点”
新问题需要新机制,百色市边研边改边建,探索形成“巩固一批+实施一批+调研一批”的良性循环。巩固2012年以来建成的桂滇黔接边平安协作机制,健全组织联建、矛盾联调、治安联防、信息联通、犯罪联打的“五联”机制,有效解决了三省区接边地区突出社会问题。百色市创新开展命案防控三年行动,印发一个总方案和“5个10条”制度,形成排查防范命案市域治理格局,2020年度,全市命案同比下降13.16%。
目前,百色市针对婚姻家庭感情纠纷多发、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等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下一步将创新建立家事调解、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等一批新机制,什么问题突出就治理什么问题,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