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比较试验汇总分析报告》发布

线上采样商品不达标率明显高于线下商品


  本报讯(记者任文岱) 近日,由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3·15”互联网消费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发布了《全国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比较试验汇总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中消协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消协组织2020年测试的1191件采样商品中,线上采样832件,不达标的322件,不达标率为38.70%;线下采样359件,不达标的110件,不达标率30.64%,线上采样商品不达标率明显高于线下商品。

  根据《报告》,全国部分消协组织2020年测试的1191件采样商品,主要涉及服装鞋帽、儿童用品、日用百货、家居产品、家用电器、医疗保健、电子产品和房屋建材等8种商品类型。其中,家用电器类样品不达标率最高,达到73.86%,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性能不佳、耗电量大、标识不规范以及设计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其次是家居产品类样品,不达标率超过了50%;此外是日用百货和房屋建材类样品,不达标率达到了四成或以上;其他儿童用品、服装鞋帽、电子产品、医疗保健等样品不达标率相对较低。

  《报告》建议,线上平台需要进一步增强法律和责任意识,诚信守法经营,依法履行对平台内经营者主体资格和经营资质的审核义务,强化平台治理,利用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督,如果发现商品质量存在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坚决遏制平台内的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自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线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对跨区域网络案件加大查办协调力度,加强信息互换、执法互助,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要加强信用监管,根据平台信用等级和风险类型,实施差异化监管,对风险较高、信用较差的平台或商家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