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家”安在抗疫一线

  有国才有家,舍了小家为大家。那些在抗疫一线奋战的“父子”“夫妇”,当他们挺身而出的那一刻起,早已把个人信念融入家乡安危,把“家”的平安放大到万千同胞的希冀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无数家庭居家防疫,但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一家人齐上阵,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抗疫一线成为他们共同坚守的“家”。他们与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舍己为大家,只为万家祥和的春天早日到来……


  警察家庭齐交“请战书”

  河北省井陉县公安局小作派出所民警王浩宇一家祖孙三代,有多名警察。王浩宇的爷爷奶奶已年过八旬,都是曾在1976年支援过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的老警察,父亲王英健是河北高速公路交警总队鹿泉大队副大队长。

  2021年年初,河北省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元旦假期值了两天班的王浩宇顾不上回家,一头扎进疫情防控工作中,排查旅馆、在高速公路口劝返车辆,每天忙得团团转。

  1月8日,王浩宇听说需要人手增援石家庄市藁城区,立即写了“请战书”,在交接工作、简单收拾行装后,当晚就跟随大部队出发了。在赶往藁城区的路上,他给父母发了信息:“爸爸妈妈,我正在赶往支援藁城的路上,别担心,我会像你们一样完成任务!”就在当天,也在抗疫一线坚守的警察父亲和身为医院护士长的母亲同样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做好随时驰援藁城区的准备。

  2021年1月10日,王浩宇在抗疫一线度过了他的第一个警察节,也是在这一天,他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做出了“忠诚履职、舍己奉献”的庄严承诺。

  王浩宇和其他来自井陉公安的12名年轻人组成了“井陉青年突击队”,迅速投入藁城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开始几天,临时办公室的暖气供不上来,拿着电话的手不一会儿就冻得发僵;在户外搞流调,寒风瞬间灌满裤腿,冷得直哆嗦。可大家都不言苦累,只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超过病毒扩散的速度,尽快切断传播链。

  同样身在藁城区流调岗位的赵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教导员张吉华,他当教师的爱人和在读大学的儿子都加入了抗疫志愿者队伍。民警刘少辉也是驰援藁城区的队员,他怀孕四个月的妻子肖翠是负责防疫的乡镇干部,主动承担着物资发放、入户访查等大量工作,休息间隙,两人在微信上互相鼓励。“尊重彼此的职业,鼓励你勇敢前行”就是这对夫妻在人民需要时无畏向前的底气。

  石家庄市公安局裕华分局卓达警务站副主任孙柯诺则是一家祖孙三代齐上阵,来自廊坊公安的双警家庭王猛、王倩夫妇和姜朋作、徐瑾晨夫妇接到任务后默契地各自奔赴岗位……面对疫情考验,许多警察家庭用行动做出了一致回答。


  我的父母“不回家”

  “别煮方便面,你还不太会用燃气,饿了就用电水壶烧开水,拿个碗泡面吃。等爸爸妈妈回家给你做好吃的。”廊坊三河市公安局燕郊派出所民警卢保东这样嘱咐儿子。

  卢保东买来一箱方便面和面包、火腿肠,向12岁的儿子交代完这些话后,便和妻子周环宇匆匆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但他承诺的这顿“好吃的”却让儿子等了半个月还没着落。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卢保东已经半个多月吃住在单位了。为了防止京冀交界潮白河两岸跨区上班族随意越冰通行,卢保东带领队员在河岸大堤昼夜巡逻,24小时值守。凌晨五六点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段,穿再厚的棉衣也会被瞬间冻透。走了一夜的卢保东打起精神、耐住性子对执意要越过河道的人们耐心劝返,疏导过往车辆。每天高强度的工作,让卢保东腰伤复发,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在接处警、巡逻防控外的时间里,还抽空到300多户人家中宣传防疫知识,在街头巷尾张贴了几百张防控疫情的标语,尽最大努力争取群众对防疫工作的理解支持。

  卢保东的爱人周环宇是三河洵阳西大街街道办壹号院社区工作者,同样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核酸检测、入户排查、闭环管理……这些防控指令的落地,都离不开社区工作者的付出。周环宇白天在社区门口拿着体温枪与同事轮岗值守,做好居民核酸检测引导登记各项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对居民信息登记造册、编组协调、电话通知,经常忙到深夜才有空吃一口已经放凉的盒饭。居民有困难求助,她第一个回应解决;老人行动不便,她就带着医护人员上门检测。卢保东是退伍老兵,周环宇是共产党员,在人民需要的时候顶上去、冲在前,就是夫妻俩共同的选择。


  和父母一起战斗在一线

  1月11日,是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大二学生周泽源20岁的生日,但这次的生日餐,是寒风中警车后备厢盖上的一份盒饭。但周泽源不觉得委屈,反而很光荣,因为他正在家乡石家庄藁城区杨马村的疫情防控卡口执勤,正在用实际行动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乡亲。

  作为“00后”的新一代,周泽源胆子大、有闯劲,这份勇气在此时尤为珍贵。他所在的杨马村卡口向北2公里,就是这次疫情的“风暴眼”——小果庄村和南桥寨村。

  “只要做好防护,就不会有危险。”还是警校在校生的周泽源选择来到一线,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参加过暑期实践,了解自我防护知识,也具备警务专业技能,知道自己来了能有用武之地。1月5日,周泽源向藁城区公安局递交了“请战书”,当天就得到批准,走上岗位。

  沉稳果敢又能吃苦的性格,使周泽源很快适应了执勤卡口的工作,一天三班倒,半夜在警车上和衣而眠也不觉得辛苦。杨马村有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实行封闭管理后,望着近在咫尺却回不去的家,打工者们免不了着急上火,周泽源就是“灭火器”和“减压阀”,他平心静气地向群众说利害、讲道理,但在原则面前绝不松口。面对这样的警察,群众都很信服,许多小矛盾、小火苗就在无形中化解了。

  1月12日午夜,周泽源正在岗位上值夜班,一辆私家车急匆匆停在他面前。车主的妻子即将临盆,一家人着急往医院赶。周泽源特事特办,一边安抚这家人的情绪,一边快速对车辆人员进行测温消毒,在查验核酸结果、身份证、紧急情况出行证明等证件无误后,立刻放行。

  周泽源在抗疫岗位上干的得心应手,不仅得益于母校的培养,也来自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周泽源的父亲周志清是藁城区公安局交警大队干警,从1月2日晚就前往疫情防控点开始工作,始终吃住在一线,父亲“对群众要和善,对工作要有责任心”的教导始终被周泽源记在心里。

  看到父子俩携手出征,周泽源的母亲也“坐不住了”。她是一位小学教师,因疫情停课后,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三个人的吃住都在防控疫情工作岗位上,小小微信群就成了他们临时相聚的“小家”,彼此叮嘱、互相鼓劲。

  疫情发生初期,“河北公安”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区里,满是河北省警校学员“冀警学子时刻待命”“召必回,回必战,战必胜”的留言,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已经和周泽源一样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周泽源说:“家乡需要的时候,我们警校生责无旁贷,誓与疫情共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