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究与实践
今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处理好疫情给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养成对生命的敬畏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及时疏解学生因疫情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生命教育的内涵解读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保护生命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守护生命》提到生命是宝贵的。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媒体实时刷新的红黑数据,让我们不得不直面“死亡”这一话题。作为青少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要尽可能保护自己。守护生命不仅要尊重自身,还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关注他人的生存。人在社会中成长,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在八年级《我与社会》中讲到,青少年正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每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帮助和关爱。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相互给予精神鼓励和支持,这一切都能让青少年感受到对他人生命的敬重。守护生命除了要爱护身体还要养护精神,活着固然重要,但为个体的存活而创造出来的价值才更让人珍惜。在这次疫情之中,钟南山院士是无数人面对疫情时的“定心丸”,在国家与人民需要时,他连夜坐火车赶往疫区,逆行而上,坚守一线,这便是自我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应引导青少年将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见贤思齐,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不仅要尊重他人创造的价值,也要积极做好防护,防止自己被传染,这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最大尊重。
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学习不仅暴露了一些学生学习不自觉、自制力较差的问题,也引发了部分学生恐慌和焦虑的情绪,以及由此而生的心理问题。疫情本身是场灾难,但任何事物都应辩证地看待,对于教育者来说,这也是一次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真正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停课不停学不能只聚焦成绩和学科知识,也应该把关注学生疫情防控期间的生命健康作为重要的一项,教育孩子,直面生活中的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学生遇到挫折也可以积极向老师和家长求助,借助外力帮助自身应对挫折、积极成长。
青少年正是学好科学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成长对国家至关重要。适时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坚毅、勇敢、自信的品格。积极了解中国为世界抗击疫情做出的贡献,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时进行的。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个人良好素质的一种集中体现。疫情隔离在家,家庭成员之间情绪是相互影响的,部分家长过度关注舆情,内心恐慌,也会让学生感到恐慌,缺乏安全感。要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家校联合育人机制。
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对策
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引导青少年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现实问题、完善自我,形成完备的个人品质。比如抗疫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该剧以抗疫期间各行各业真实的人物、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平凡人挺身而出的故事。通过影视化作品,帮助学生准确、迅速、及时了解时代主题和精神。此外,具有地方特色的MV《武汉伢》,可爱幽默的漫画《热干面,加油》等作品生动体现了疫情下人与人的关怀与互助,不失为好的教育素材。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关注抗击疫情信息,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抗疫中的感人故事。要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调节和释放不良情绪,以正面的态度积极看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做家务、听音乐等各种方式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要在课堂中增加生命教育的素材,邀请参与疫情相关工作的医护工作者、媒体工作人员讲述疫情带来的影响,如何解决疫情带来的问题等,帮助学生认识到疫情虽然破坏力强,却是可以战胜的。同时借助地方文化特色,提高课程引导学生科学防疫的实效。
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重培养好的习惯,做好居家和个人卫生,完成学校安排的适度适量的家务工作,加强日常体育锻炼。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待生命,应该心存敬畏。在疫情背景下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究与实践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学生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第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