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禁塑”政策关键在落地

  购物袋、吸管、搅拌棒、外卖餐盒、快递包装……这些塑料制品成为北京未来治理塑料污染的关键。近日,《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正式印发实施,行动计划从10个方面提出了北京市治理塑料污染的具体要求,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等六大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12月28日法制网)

  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使用非常广泛,又难以分解,极易造成白色污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强力推行“限塑令”“禁塑令”,在限制塑料制品使用、减少对环境污染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项工作初见成效。有媒体调查显示,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但是,由于塑料制品价格低廉、使用便利、全国消费总量不断增长、餐饮外卖与电商快速发展等因素,“限塑令”的实施效果与预期仍有较大距离。

  据媒体报道,到2020年底,北京市将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外卖(含堂食打包)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零售业门店(含门店或电商提供的零售配送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北京市出台新政对于进一步强化减塑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积极意义。

  无论是“限塑”还是“禁塑”政策,关键在落地。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农用薄膜行业规范条件》,规定“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量”,鼓励“研发生产推广生物降解农膜等绿色制品”。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从“限塑令”到“禁塑令”,随着环保理念渐入人心,向“白色污染”宣战的态度愈发坚决。但着眼现实,总体上依然没有跳出“抓一抓就见效,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各地推行的“限塑令”“禁塑令”在落地见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限塑”“禁塑”不可简单一“限”了之、一“禁”了之。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要加强一次性塑料制品危害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自觉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意识。要严格落实“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提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成本,推动企业和公民转变消费习惯。要加快研发质高价廉的可替代产品,加强对可替代材料产品研发、生产和推广的支持,大力推广使用纸袋、可降解塑料袋,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监管者等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使用塑料制品的处罚力度,增强“限塑”“禁塑”的刚性约束。

  “限塑”“禁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等多方面主体,需要在生产、销售、使用、监管等各环节发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一定能呵护好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