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河南省洛阳市深化平安建设纪实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立足新起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平安建设的决策部署,全市政法机关和平安建设有关单位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以“党建+一中心+两基础+三治并进”为路径,聚焦聚力,实干争先,努力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市域社会治理品牌。在2019年取得了洛阳市公众安全感96.41%、执法满意度95.46%的好成绩,同比提升3.12%、3.43%;在全省分别提升5个、3个位次,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7个县(市)进入省“优秀”等次。

  党建引领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洛阳全市平安建设有关单位按照洛阳市委的部署,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动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以党建带社建,强化基层治理,创新基层治理方式,着力打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办好百姓家门口的事。

  “社区的工作千头万绪,社区网格员通过民意直通车小程序收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解决,真正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洛阳市西工区西工街道014中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周萍萍说。

  该社区郭先生家的卫生间墙顶一直往下渗水,排查发现是楼上邻居家造成的,两家就维修事宜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为了不激化矛盾,他选择通过社会治理指挥服务平台向社区网格长寻求帮助。经过调解,事情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按照‘一名书记一个标杆,一名党员一个榜样’的要求,推动党员在网格内亮身份、亮承诺、亮作用,引导党员把网格治理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洛阳市西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改红说,西工区按照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会议明确的“党建+一中心+两基础+三治并进”工作要求,创新实践,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将基层党建网与社会治理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核心作用。

  科技支撑

  促进社会治理精准高效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是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洛阳在全市范围内着力提升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实体化建设水平,抓好网格化服务管理和“雪亮工程”建设应用工作,健全运行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信息化支撑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用“大数据”解决百姓的“小烦恼”。

  洛阳市西工区聚焦服务民生,依托“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打造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指挥平台,将全区人、事、地、物等信息进行分类收录,通过与“综治九项、网格管理、部门联动、民呼我应、数治大脑”等方面的数据应用结合,将应急指挥、网络联动等模块统筹整合,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一网全覆盖,从而为党委、政府进行基层治理、治安防控、平安建设等公共服务提供由数据支撑的“智慧方案”。

  目前,一体化指挥平台与全区9个街道64个社区的综治中心实现了网络联通。通过实时传回的视频和数据,群众反映的问题、网格员发现的社情、执法部门的调度指挥,可以经一体化指挥平台收集、分类、完成,使发现的问题快速得到处置。该平台日均受理和处置各类事件100余起,办结率超过90%。

  该平台通过规范化数据设置和多元化数据融合,实现平安数据全时空、全要素互联互通,从而应对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复杂问题,形成“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科技支撑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信息化服务治理“大联动、微治理”体系,有效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有力提升了智治水平。

  源头防范

  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年初以来,全市政法系统以“枫桥式”基层政法单位创建为抓手,以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常态化开展“四官”服务(法官、检察官、警官和法律服务官)进村(社区)担当平安村官活动,坚持“三上门、三必访、双程序”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政策法规宣讲、调解队伍培训、矛盾纠纷化解和便民服务,点对点、面对面为群众做好司法服务工作,聚焦“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要求,努力在执法办案、司法诉讼、矛盾化解、服务群众等各项工作中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矛调组织,哪里就有矛调员。”这是洛阳市偃师市高龙镇基层民调工作人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该镇把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落到了实处。

  综治中心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是社会治理的“大脑中枢”。截至目前,偃师市级综治中心和13个镇(街道)综治中心、70个示范村综治中心完成提升改造,13个镇(街道)和70个高标准村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高标准建成,226个行政村心理服务站已挂牌,并组织举办5期培训班,不断夯实综治基层基础。

  宜阳县北城法庭去年荣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该法庭充分发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桥头堡”作用,探索实践了“二三五”工作法,即法庭“两个一站式建设”“三项常态化普法机制”“五快办案工作法”,倡导形成“社会多元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自觉履行事了”的纠纷解决理念,从根本上解决“案多人少和案结事不了”的问题。

  在抓好源头防范、多元调处的同时,洛阳市还有针对性地成立了知识产权纠纷、金融纠纷、建筑纠纷人民调解室,行政争议协调化解室,律师调解工作室,杨来法诉前调解工作室等,充分发挥了类型化、专业化调解的职能作用,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努力推动形成符合市情的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新模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新时代平安洛阳、法治洛阳建设,这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高效能治理的基础保障。”洛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洛阳要持续推进平安洛阳建设向纵深发展,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