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变民宿还需合法合规

  居民小娟(化名)反映,自家隔壁住宅被改成民宿出租,存在噪声扰民现象。针对在住宅楼内经营民宿是否合法合规,民宿老板表示,其拥有酒店管理公司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包括住宿,该民宿可以视为公司旗下的一个产品。律师表示,关于民宿管理,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层面的专门规定予以规制,民宿行业的监管仍存在法律法规的空白地带。(12月20日《新京报》)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全面推进,以及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人们对旅游住宿方面的需求逐渐发生转变,不再满足于住酒店,也开始钟情于民宿。然而,虽然民宿发展态势迅猛,但频频引发扰民投诉问题。此前据媒体报道,北京大量居住小区内的民宅,以短租房、民宿等形式对外出租,由于租客入住时间不定、人员混杂、夜间活动频繁等,引发小区居民的投诉。特别是,这次报道中业主反映的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住宅变民宿”的担忧和质疑。

  事实上,住宅变民宿中的问题既包含法律层面,也有社会层面。一方面,民宿逐渐向家庭旅馆方向发展,容易发生变相逃税、扰乱市场秩序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对社区内民宿难以管理,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今年8月,北京发布《关于规范管理短租住房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经营短租房要符合小区管理规约或业主大会决定,没有管理规约或业主大会决定的,要取得同楼其他业主书面同意。房屋要符合建筑、消防、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条件,并依法办理房屋出租登记。

  除了有地方行政法规规范,更需有全国统一的刚性标准。事实上,早在2019年7月,旅游民宿首个国家级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发布,其中明确规定,旅游民宿是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对照此规定,目前一些小区中所谓的民宿,实际上只是炒了旅游民宿概念,有的甚至是群租房的“升级版”。

  治理住宅变民宿中的问题,需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除了民宿行业自身要注重加强自律外,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租赁双方的责任,使相关问题和纠纷均有法可依,其中包括小区民宿的准入条件和监管措施。同时,行业机构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对房屋及租赁双方进行资质审核,并且建立更多投诉举报平台,方便用户进行问题反馈,推动民宿产业新业态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