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思维融入乡村治理

  乡村基层治理怎么做?曾创下60年无刑事案件、20年无一上访事件的河北省高邑县富村镇仓房村,在基层乡村治理中坚持重心下沉,把更多心血、力量和资源用在为民服务水平提升上,用在务实功、求实效上。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从而形成村民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局面。

  仓房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切入点、以法治为保障,构建了“1+4+34+10”的“党员联户、网格服务”管理体系。“1”即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4”即全村划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4个网格片区,由4名“两委”党员分别担任网格员(片长);“34”即在四个网格中筛选34名党员骨干担任网格服务联络员;“10”即按照每名党员联络10户的形式把全村353户全部纳入片区网格中。党员们深入百姓中间,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普及法律法规知识,真正做到了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

  为倾听百姓呼声、改进工作方法、及时解决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庞忠现每天清晨坚持在村里街道“转悠”,为的是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工作有的放矢。通过党员干部工作重心下沉,村支部首先抓住关键人,即抓住支部书记、网格员、党员联络员队伍,每天或早或晚组织网格员当面碰头或微信交流,最大限度为百姓解疑释惑。另外,抓住关键环节,即抓住发现交办、及时反馈、回访续办、认可满意“四步曲”不放松,推动村内大小事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

  同时,仓房村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作用,法律顾问经常到村里讲解法律法规;组织村“两委”成员、民调员、网格员、党员联络员、法律意识强的村民代表,创建仓房村法治微信群,开展线上线下相衔接的法律咨询活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无讼村创建,将村“两委”班子成员打造成“弘扬法治精神的带头人”。

  如今,生活在仓房村的群众,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这件事是不是符合法理、会不会违法。村民庞某为出行方便,将自家院落大门向西开挖,邻居马某进行阻止,并在门口堆放杂物,双方情绪激动发生肢体冲突。党员马增申、村民马明玺得知后,运用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调解,使双方握手言和。在仓房村,已经形成了遇事有人管、党员冲在前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