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
——对标“十四五”规划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平安是老百姓亘古不变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11月10日,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平安中国建设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关切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成立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加强风险评估、源头化解、应急处置等工作,有效防范化解一系列重大矛盾风险,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会议指出,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制胜之道。今年1月至9月,全国刑事立案下降4.5%,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下降11.6%。
会议提出,要对标“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对标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以防范化解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风险为重点,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最终落脚点在于有效地应对重大风险、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会议强调,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平安中国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有效整合资源力量,真正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平安建设效能。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社会稳定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最基本要求。
会议要求,紧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风险,加强源头治理力度,完善市县领导干部常态化下基层接访等制度,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更要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
会议强调,依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执法司法政策措施,尽可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完善政法机关与金融机构、行业监管部门协同配合机制,严防经济金融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
同时,把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要防范化解个人极端风险,建立健全经常性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努力把各类社会不良心态和苗头隐患疏导在早、化解在小,防止引发个人极端案事件。
会议要求,提高对影响群众安全突出问题的精准打击力。按照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三次推进会部署,要聚焦“六清”行动目标,把握好法律政策标准,打好专项斗争决胜战。
会议明确,完善对重点地区、突出问题的常态打击整治机制,深入打击整治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侵害未成年人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
铲除网络安全领域黑产链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需要不断健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
会议指出,要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贩枪、网络黄赌毒、网络传销、网络套路贷等新型网络犯罪,铲除网络安全领域黑色产业链。
会议提出,要有效维护网络信息数据安全,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监管体系。
实现突出矛盾风险联治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提升共治共建共享水平。
会议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地方、部门联动融合,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状治理结构,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必然要求。
会议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平安建设权责清单,严格落实部门对分管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监管职责。
特别是,完善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区域安全协作新机制,努力实现重大安保任务联手、重大突发事件联处、突出矛盾风险联治。
多年来,志愿服务已成为平安建设的亮丽风景。
会议强调,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平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加服务社会、防控风险、化解纠纷等工作,助力解决平安建设难题。
人民群众是推进平安建设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会议指出,要完善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搭建互动多样的群众参与网络平台,让人民群众在“微治理”中增强认同感、获得感,真正把评判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
矛盾问题在法治轨道解决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手段。
会议要求,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把握矛盾风险刚发生时的“黄金”处置窗口,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动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事态在第一环节控制。
法治既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平安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志。
会议要求,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设区的市要用好地方立法权,针对平安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同时,要善于用法律上的事实辨别是非,用权利义务思维分清对错,推动矛盾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彻底解决。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
会议强调,坚持保障合法权益和打击违法犯罪两手都要硬,既解决好人民群众合理合法利益诉求,又依法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
民法典的颁布凝结了无数法学家的心血与努力,同时也直接反映人民意愿。
会议提出,要以贯彻实施民法典为契机,更多地引导人民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更好地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社会矛盾,运用民事公益诉讼机制维护公共利益。
打造市域特色的试点项目
今年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起步之年。
会议要求,要把市域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市域在制度建设、资源统筹、手段方法、技术支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等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治理特性、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会议提出,聚焦本地社会治理面临的特殊形势、存在的特殊难题、具备的特殊优势,集中资源力量打造彰显市域特色、市域个性的试点项目,树立一批市域社会治理新样板,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由社会治安向各个领域扩展,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同时,推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统筹好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站、检察室、人民法庭、司法所、信访等基层资源力量,做实基层治理实战化平台。
将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
科技是推动平安中国建设的第一引擎。
会议要求,要推动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搭建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智能化平台,提升预测社会需求、预判社会发展、预警社会风险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平安建设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
会议强调,要构建贯通“城市大脑”和“基层细胞”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打造“指尖生活圈”,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订单式”服务。同时,总结推广“网上办”“掌上办”等经验,为群众提供更好更丰富的线上公共服务产品和体验。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会议指出,要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推动形成环环相扣、一级抓一级的责任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