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基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以山东寿光“1+4”基层社会治理经验为例
建立一套实体化、实战化指挥体系,让党建“领治”、网格“精治”、科技“智治”、多元“共治”“四治”共同发力攻坚基层治理难题,山东寿光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山东寿光市地处渤海莱州湾畔,辖14处镇街道、1处生态经济园区,是“中国蔬菜之乡”、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去年以来,该市紧紧抓住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重要机遇,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积极探索构建“1+4”基层社会治理的“寿光模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2019年,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山东潍坊第一,县市区城乡居民评价排名全省第二、高质量发展先进县考核全省第一。
建立一套
实体化、实战化指挥体系
该市在潍坊率先成立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为市委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政法委管理,编制15人,政法委、公安、住建、信访等14个部门入驻集中办公。该中心整合原有的“寿光民声”、12345政务服务热线、12319城管服务热线等,整合综治“9+X”、数字城管、智慧政务等14个数据系统,汇聚51个单位、228类、2.4亿条多维数据,集群众诉求一站式办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智能分析预警、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了全市社会治理的“智慧大脑”和“指挥中枢”。在镇街层面,该市15个镇街区全部实现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党(工)委副书记担任中心主任,配备专职政法委员和5-7名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了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在村居(社区)层面,该市975个村、36个城市社区全部设立综治中心,由党组织书记担任主任,整合警务助理、法律顾问、治保调解、网格员、群防群治队伍等力量,开展抱团式治理、组团式服务,全市搭建起了以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为龙头、镇街综治中心为实战平台、村居综治中心为基础的指挥体系,社会治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大增强。
以“四治”发力
攻坚基层治理难题
一是党建“领治”。着眼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创新培育“红色管家”服务品牌,做实、做细“末梢治理”大文章。汇聚“红色力量”,打造过硬队伍。全市494个居民小区、289个网格全部成立实体化党支部,按照“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原则,吸纳小区直管党员、协管党员,凝聚楼长、业委会、百姓参政团、物业公司、“五老”人员、公益组织、共驻共建单位等,组建了5300余人的“红色管家”服务队。结合居民需求和“红色管家”职业特长、服务职能、兴趣爱好等,分类成立物业管理团、先锋服务团、百姓参政团、协商议事团等“管家”团队,用党组织把“多股力”拧成“一股绳”。建立“红色管家”积分管理制度,对党员“管家”,实行“红黄蓝”榜管理。红榜党员,表扬宣传,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黄榜党员,党支部及时谈心谈话,督促改进提升;蓝榜党员,予以撤换、调整。对群众“管家”,落实志愿服务星级评定,通过兑现商品、礼遇褒奖等形式,激发工作热情。突出“三个融合”,打通“最后一米”。把党的建设嵌入到小区治理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小区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党员与群众融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亮身份、亮服务、亮承诺”,通过开展岗位认领、义务巡逻、纠纷调解、爱心帮扶、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引领带动小区群众管好自家事、关心邻里事、参与小区事,形成治理合力。自治与共治融合,建立“问题收集、统筹协调、资源融合、群众评议”运行机制。对一般问题,小区党支部每月召开居民议事会,进行表决;对复杂疑难问题,及时上报社区,由社区党委召开党建联席会,组织街道、市直部门、共建单位等协商解决,力争做到“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治理与服务融合,坚持用服务凝聚民心,发挥“红色管家”在群众身边、离群众最近的优势,在小区设立“爱心驿站”“四点半学校”“老人食堂”等便民助民场所,常态化开展联系走访、政策宣传、困难救助、事项代办等服务,定期组织“邻里节”“孝老饺子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搭建“管家”“五分钟服务圈”,用随时、随地、遂心的服务,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截至目前,“红色管家”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6万余人次,帮助居民实现“微心愿”1.2万余件;解决楼顶防水、道路维修、供电改造、绿化补植等“微实事”1500余个,化解物业矛盾、邻里纠纷等200余起。今年1-8月,全市城市社区群众诉求受理数量同比下降23.6%,信访量同比下降18.2%。
二是网格“精治”。统筹整合党建、综治、应急、环保等行业网格,实行一网运行,打造“全科网格”,促进治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一)人员专职化。全市共划分1100个网格,一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城市网格员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担任,落实“三岗十六级”薪酬待遇,表现优秀的可按程序晋升社区副书记、书记,对工作满三年的社区书记定向招录为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农村明确一名村“两委”干部专职专干,实行网格员、警务助理、纪检员“一人兼三职”。(二)任务清单化。将规范县乡“属地管理”工作纳入全市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一体化运行,建立了网格管理事项清单和事项准入、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将涉及综治维稳、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五大领域、56类事项统一纳入网格管理,做到责任在网格明晰、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提供。(三)管理规范化。建立镇街班子成员、机关干部联系包靠网格制度,每季度开展网格员培训,实行网格、网格员积分制管理和星级评定。出台《网格员岗位绩效补贴考核办法》,市财政落实480万元的绩效补贴经费,城市网格员每月发放300元的绩效补贴,农村网格员根据服务人口数量,每月落实280-430元的绩效补贴,由纪委监委、政法委、公安局、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四部门联合一月一考核、补贴一月一兑现。(四)运转闭环化。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建立网格事项“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级分流—部门限时办结—全程跟踪督办—办结回访问效”闭环运转流程,形成了“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的工作局面,推动问题由事后化解转向事前控制,由被动处理转向主动预防。今年以来,全市网格共发现上报各类问题21.6万余件,解决率达到100%。
三是科技“智治”。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治理“搬上网”、服务“连上线”。(一)打造“秒接速办”群众诉求办理平台。依托社会治理服务信息平台,打通群众诉求办理、网格化管理两个系统,构建“自下而上”发现解决问题隐患与“自上而下”受理办理群众诉求“双轨并行”的工作机制,做到“小问题”即接即办,一般问题当天解决,复杂疑难问题3-5天办结。对群众不满意事项,平台下发《督办单》二次办理;解决不了的,以《民情呈报单》上报市级分管领导协调解决,仍无法解决的,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办理,对群众满意率排名靠后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常委会作出说明。截至目前,平台日均受理各类诉求400余件,按时处结率达到99.98%,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二)打造“超感知”的“雪亮工程”。总投资3.3亿元,实施“雪亮工程2.0”项目,新建5300余路人脸识别摄像机、1.6万余路监控探头,实现学校、医院、园区、河道、大棚区等重点部位视频监控无死角、全覆盖。研发全域化视频监控系统,整合接入政府部门、重点场所和社会资源监控视频3.8万余路,运用视频追踪、视频分析、图像识别、比对报警等技术,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的预知预警、动态管控。今年1-8月,公安机关借助视频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105人,破案153起,全市治安、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6.9%。(三)打造“大联动”应急指挥体系。建立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智慧应急系统,对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突发事件等线上指挥调度、线下快速响应,最大限度控制风险、降低损害。今年汛期,通过智慧应急系统,对全市17条过境河流实施水利工程、河流水文、气象预报全过程监控,对网格巡坝人员实行“打卡”管理,对应急物资、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实行“一网”调度,全市防汛应急处置能力大大提升。(四)打造“零跑腿”便民利企平台。坚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依托全市数据应用管理平台,创新开发了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公证信息共享等一系列便民利企应用,实现了“静默认证”和“零跑腿”。今年以来,汇总统计人员扫码信息257万余条,企业复工信息18万余条,减少群众、企业跑腿60余万人次。
四是多元“共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推动党委、政府、社会、群众多方参与、共建共治。(一)以“大整治”推乡村善治。聚焦影响农村发展和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全市农村集中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农村综合治理,市、镇、村三级干部齐上阵,全面整治集体经济合同、尾欠、人地矛盾、农用电管理、信访等五类突出问题,全市累计清理各类尾欠3.75亿元、村级合同36447份、多占宅基地及乱搭乱建16074处、多占及闲置土地11114亩,制定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类制度728项6462条,整体消除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二)以“大调解”促诉源治理。坚持“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创新构建“集约化”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力量,依托法院创新设立“依法治理中心”,医疗、住建、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8个调委会集中入驻,情理法并用,促进诉前、庭前、诉中调解,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诉前、化解在诉外,既节省了诉讼成本、减轻了群众诉累,又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今年1-8月,全市诉讼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9.7%,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8.9%。(三)以“大参与”激共治活力。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创新设立“社会治理齐参与”积分商城,组建“一家亲”志愿调解队、“红袖标”平安巡防队、社会信息员、婚姻家庭志愿服务队、公益律师团等群众性自治组织54个、6200余人,群众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蔚然成风,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生动局面。
(作者为中共寿光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