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泽玫:特殊教育之路上的别样风景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她是全国民政系统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唯一一位高级教师,她是国家迫切需要的多师型人才、是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负责人。她就是江苏省南通市社会福利院高级教师朱泽玫,不同于其他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殷殷教导,朱泽玫的教育岗位是个特殊的存在,是别人“不愿意来”的地方。
今年朱泽玫已经55岁了,从事儿童教育、管理及社会工作已经整整36年。然而,36年来,她从未休过一天寒暑假,甚至在福利院工作的23年连一句节日问候都没有听到过。
用心陪伴
孤残儿童成长
在大众印象中,脑瘫、盲聋哑、唇腭裂、马蹄足内翻、嘴耳畸形、肛门闭锁等等疾病名词,也许听过,却并不了解。但在江苏省南通市社会福利院里,就住着这样一群孤残儿童,朱泽玫就是他们的老师。在朱泽玫眼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与尊重,因为生命可敬!
1998年在南通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即将成立之际,朱泽玫作为南通市儿童福利院主要创始人之一,放弃了原本优越轻松的幼儿园工作,来到这群孤残儿童身边。他们大多因为先天残疾或患病被父母遗弃,身体上心理上的创伤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刚到福利院时,看到孩子们身患各种残疾,心里也是害怕的,也会下意识想躲开。到后来渐渐地喜欢上他们,天天想着、念着他们,与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紧紧地连在一起。”
她为孩子们的不幸遭遇而心疼,为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而无比快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孩子们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教育之路也是学习之路
教育,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为生活在福利院内(临时和长期)的孩子给予抚养、护理、教育、康复、矫正、心理、开学和就业辅导等,是朱泽玫这些年重复做的事情。为了更好地为孩子们提供多方位服务,她还学习并获得了多个专业技能证书,比如高级营养师、高级育婴师、理疗师、国际汉语教师等。
全国福利院至今都没有统一教材,20多年来她一直运用融合教育理念,创新综合教育康复新模式。
2019年8月,朱泽玫参与了民政相关政策理论研究,时间紧任务重,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每天工作18个小时,晚上就睡在办公室拼凑出的高低不平的椅子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撰写的《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及其研究》最终得到肯定和鼓励。
谈起这篇论文研究,朱泽玫感慨万千。孤残儿童是特殊的儿童群体,因其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缺陷,成为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那么如何教育、如何养育对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及个体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用爱书写特殊教育事业
2000年,朱泽玫有幸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培训班。随后,她组织实施了4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试行工作。仅试行1个月,朱泽玫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进入家庭后的巨大变化。
数十年来,她为200多名孤残儿童找到了幸福的家庭(国内送养、涉外送养,家庭寄养);为300多名孤残儿童提供了教育教学服务,其中16名孤残儿童青少年完成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还有一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并成功走向社会,成了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朱泽玫常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我们爱孩子,孩子才会爱我们,或许每个老师的教育风格不同,但爱才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无疑,在工作生活中,朱泽玫拥有一颗博爱的心。教育事业与社会福利事业都是平凡而艰辛的事业,期待朱泽玫在这条路上会越走越好,在此也替孩子们对她说一句,“朱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