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探索“网格驻巡接处警”工作机制 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繁重的110接处警工作,越来越成为公安机关夯实基层基础、深化社区治理的瓶颈难题。以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为例,2018年共接110警情88438起,刑事、治安警情4986起,仅占全部警情的5.6%;2019年共接110警情89844起,刑事、治安警情4877起,仅占全部警情的5.4%。相当于每天超过90%的110警情属于求助、纠纷等非案件类警情。这类警情无需受立案,只需要现场调解或移交相关部门,但每次处警都需要占用2至4名警力,处警时间有时长达10多个小时,极大地消耗着基层派出所本来就有限的警力资源。
面对纷繁复杂的110警情,派出所民警只能疲于应付,接处警不规范、态度不好等问题时有发生,也直接导致基础防控、社区服务、矛盾调处和民生小案侦破等工作难以真正有效落实。基层民警忙,群众有意见,影响了基层基础三年攻坚战战果成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难以有效提升。针对这些问题,市中区分局经过充分调研,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方法,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和警务工作难题。
紧抓问题导向
深化服务理念
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党委深入基层各个警种充分调研,进一步明确了派出所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的关键位置和核心地位,努力研究破题,探索创建了“网格驻巡接处警”工作机制,即以110警情数量为依据,以纵横覆盖、不留盲区、不交叉重叠为原则,围绕党政驻地、商圈广场、人员密集场所,在城区范围内划分出8个网格片区,设立9个驻巡站。明确驻巡站承担接处警和巡逻两大职责任务,从而将派出所警力从接处警任务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到社区警务和执法办案工作中去,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确保基层基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理顺事权关系
强化配套保障
市中区分局全面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确保了网格驻巡接处警工作的科学、规范、可行。
一是把握顶层设计,明确职责权限。对“三台合一”等接处警软硬件进行功能梳理和优化升级,由市局指挥中心将刑事、治安类警情直接派警至属地派出所;将纠纷、求助和噪音扰民等占比高达90%以上的非案件类即时性警情直接派警至属地网格驻巡站,模糊类警情巡警先期出警,视情处置、移交,实现了驻巡站与派出所双轨并行。抽调办公室指挥调度科和巡警大队警力,在领秀城组建分局110指挥调度中心,负责全区110警情的实时分流调度、警情监测、视频巡查以及110接处警考核,同时实时对社会治安态势进行分析研判,研判成果直接指导巡逻警力投放和社区民警社区防范。
二是常态囤警街面,夯实主责主业。以警情数量为根本,综合考虑人口数、区位环境等因素,确保8个网格片区之间保持合理的治安管控密度和任务量。市中区分局在警力紧缺的状态下,从各单位抽调警力80名,其中派出所接处警经验丰富的民警21人、刑警大队办案经验丰富的民警4人、骑警35人、年轻机关辅警20人,充实到网格驻巡站,与巡警大队原有巡逻警力搭建起网格驻巡接处警快速反应梯队,确保网格驻巡接处警快速反应、囤警街面、动中备勤。
三是强化配套保障,打造驻巡尖兵。研究制定了《网格驻巡考核管理办法》《网格驻巡接处警法规规范一本通》等文件制度,规范接处警工作流程和各类警情处置。投入专门资金500余万元,在增配车辆、升级装备的基础上,将驻巡站打造成集学习、工作、休息于一体的综合体,强力保障驻巡警力的工作生活待遇,增设每月“网格警星”予以表彰,进一步激发网格驻巡站警力的荣誉感、价值感、归属感,在网格队伍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基层减负减压
群众满意度提升
机制运行以来,派出所的接处警压力明显减轻,同时随着派出所腾出手更多地开展基层基础工作,辖区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肯定,实现了警情处置的零投诉。通过驻巡接处警机制的运行,派出所民警有了更加宽裕的时间投入到基层基础工作,公共治安秩序也随着基础工作的日渐夯实而明显好转。自新机制运行以来,网格辖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8%,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3%,入室盗窃、盗窃电瓶车、街面“两抢”等侵财性案件同比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同时,随着驻巡警与派出所之间的沟通日益频繁,改变了以往街面各警种联动处突工作不够默契的现象,街面巡防力量整体作战能力明显提升,以驻巡警力为主力、其他警种为依托的快速反应机制成效彰显。随着驻巡民警处警效率的提高、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的加强,辖区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攀升。自网格驻巡接处警机制运行以来,市中分局110接报警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
市中区分局开展网格驻巡接处警机制改革,最终落脚点就是强化社区治理,夯实基层基础。社区警务基层基础工作是公安工作的根,只有“根深”,公安工作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