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一核多维” 抓实“共建共享” 积极探索“城中村”社会治理新模式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从传统农业区到城乡兼容区再到城市中心区,经过三次转型跨越发展成为云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排头兵。随着官渡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从而产生了大量兼具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双重特质的“城中村”。在城中村狭小的空间内,居住着众多的外来人口,而公共服务的落后和公共资源的短缺,导致城中村潜藏着较大的治安隐患和社会治理风险。今年以来,官渡区委政法委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城中村”社会治理新路径,抓实党委、政府提出的“一核多维 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改革部署精神,指导关上街道党工委以和甸营村为试点、重点,狠抓综合治理工作,改善了人居环境,稳控了治安风险,使和甸营村从治安洼地蝶变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高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中村”社会治理样本和范本。

促融合,强化党建引领核心作用。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良性互动,这是关键。横向上,强化街道社区、单位和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共享,建立区域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将社区内的党组织都统一整合到“大党委”之下,解决社区与驻区单位之间工作协调沟通难、资源优势互补难、在职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难题,推动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互联互通,积极整合与调动起社区所有的服务资源。纵向上,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构建“社区党支部-村党小组-网格党员”的网格管理体系,实现“进网格、访家门”近距离服务机制,解决涉及党群服务、环境整治、突发事件等居民群众“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使问题化解在网格,服务管理在网格,群众满意在网格。

广发力,多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从治安安全、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多个维度构建社会治理体系,这是途径。为了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心的居住环境,社区加快“雪亮工程”建设,投资36万元在村内共安装10个高清人脸识别及81个监控探头,对村内大街小巷、出入口及大型公共场所进行实时监控。购置治安消防巡逻车,配备给辖区派出所使用,提高巡逻频率和见警率,以“技防+物防”的模式将管理延伸到村内每个角落。同时,社区将村内公共区域合理划定停车泊位,规范机动车辆停放;建成4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对村内的电动自行车进行集中停放、充电管理,消除了安全隐患、畅通了村内道路。此外,社区对村内主要巷道和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实施了“灯光亮化”工程,新装路灯29盏,更换老旧破损路灯30盏。还配置了4个微型消防站,免费为每栋民房安装4个灭火器和2个烟感报警器,让村民住得安心、住得舒心。

齐发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由政府组织一家“独角戏”到人民群众“齐参与”,这是基础。社区积极发动党员志愿者、护村队、物业管理员、企事业单位、治安志愿者、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和甸营村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组建社会治理志愿者巡查队,全天候开展巡查工作,协助公安机关打击、防范违法犯罪活动,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702栋出租房房东签订《出租房屋管理责任书》,明确房东在流动人员管理、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职责和义务,建立以房子管房东、以房东管租客的“房东管理责任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现有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新村规民约,并与村民的年终股红分配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在村内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惠”的共治共管共享模式。

(作者系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