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 塑造共建共治共享“官渡品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作为“云岭第一县”,常住人口91.39万人,流动人口超百万,正聚力自贸试验区主战场,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成为昆明城市新中心。同时,官渡区也面临基层治理难、乱点乱象突出、综治维稳压力大、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等短板和不足,给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为此,官渡区积极应对,把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作为“头号改革课题”,自2018年启动了以党建为核心,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的“一核多维、共建共享”探索之路,迈出了系统性推进社会治理改革步伐,强引领、促融合、广发动、齐发力,社会治理亮点频现,实现了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塑造了共建共治共享“官渡品牌”。
一是着手高位统筹,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官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推动,着力改变行政部门社会治理单打独斗的局面,明确纪委、组织、宣传、政法、统战等党口部门职责,制定了“1+7+N”系列文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不断完善,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全省首创“一核多维、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模式。“一核”即以党的建设为核心,这是关键;“多维”即从组织、服务、安全、环境、心理、社区等多个维度构建社会治理体系,这是途径;“共建”即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这是基础;“共享”即全员共同享有治理成果,这是目标。通过党委统筹、党政齐抓,协调各方、协同共治,有效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是着眼核心引领,推动社会治理纲举目张。在全区8个街道成立“党建联合体”,64个社区成立“大党委”,居民区、楼栋建立党建联系点,推动机关、中小学、“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650余家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建成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区级社会工作学院、“官渡区青年人才党支部学院”,季官社区综合治理案例获“全省干部培训好案例”,充分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同时,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深化群团改革,推动“区域化群团”实现组织联建、队伍联育、项目联办、成效联考,建成全省最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着重多维发力,推动社会治理亮点纷呈。全面推行“群众需要、书记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问题哨、服务哨、攻坚哨、应急哨”四类哨源为重点,明确46项启动机制情形和标准,优化“五个一”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按照“一社区一品牌”理念,建立“微权力”治理机制,实施“官渡平安细胞工程”,“红色物业”有效破解老旧小区管理难题,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官渡模式”叫响全国,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做法入选中国侨联《工作指南》全国推行。全面推广“社区听证”制度,推行“三段六步工作法”,开展“社区营造行动”,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倾、服务延伸,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活力进一步激发。
四是着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先试先行。为解决“距离远、够不着、摊子大、组织小、矛盾多、人手少”等治理难题,大胆探索创新,在世纪城、新亚洲体育城等4个大型社区开展试点,依托“网格化党建”工作模式,整合社区资源,建设由“民生服务联盟”和“民生居民联盟”组成的“官渡区社区民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公益微基金,以“还权”“赋能”“归位”,撬动社区商业参与区域共建共治,使政府职能部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实现有效衔接,构建权责利相匹配的基层管理体制,有效解决大型社区“小马拉大车”问题。
(作者系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