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责任田” 更尽责任心
□徐秋颖
矫务长王冰远是一位“90后”年轻姑娘。在她看来,社区矫正工作就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先解决病灶,再解决其他问题。矫务长负责的矫正方案就是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适时调整;矫务员就是主治医师,巡查走访、台账登记、日常普法,有疑问及时报告,这相当于医生查房、写病历;发现病灶原因离不开村里的乡里乡亲,这就是网格员的作用;有时候病情复杂还需要其他科医生会诊,比如妇联、交警、心理咨询志愿者等等。如此,“矫务长制”的“一长三员”管理体系便一目了然。
虽然在采访中,受访者都一再强调“矫务长”不是一个职务,而是工作机制,但在记者看来,“矫务长”是一份职责,称呼仅是师出有名,更重要的是要在其位,谋其政,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当人人有了责任田,深耕细作付出心血,责任心也与日俱增,出了成果就有了获得感,方能进入良性循环。当然,一件事情做到及格和做到满分,所需要付出的心力必然不一样,这需要在社区矫正工作的细节“深耕”,需要在社区矫正对象损害修复效果上“细作”。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如何保障被害人知情权的同时保护社区矫正对象的隐私?社区矫正机构能否相对独立直接负责社区矫正执行?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还在基层实践中探索答案。相信有了“责任田”的“矫务长们”必然会带着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探索,也期待他们能将“矫务长制”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区矫正长效治理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