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的时代观察

该书主要收录了作者30余年来发表在媒体上的短评类文章。它记录了作者对20世纪80年代末到2017年这段时间法律与社会问题的观察、思考。

 

历久弥新的时代观察

 

本社记者 陈和秋

 

社会的话题,法律的常识。当当网推荐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梁治平的新书《变化中的法律与社会》时如是说。

该书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2017年作者对法律与社会问题的观察、独特思考,以轻松而不失严谨的笔触,带领读者回望了这段日新月异的历史。

 

30年法律与社会的变迁

本书记录的这30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阶段,也是社会与法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梁治平笔耕不辍,用文字记录下对时事的思考、观察。它集中在一起,反映了一幅纵深展开的社会历史图景:全书展现了作者对法治、正义、契约、伦理、教育、社会治理、政府职能、动物保护等许多时代话题的见解,内容涉及法律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梁治平表示,尽管这些见解出自他个人的观察,但其反映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轨迹,也折射出了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因此,阅读这些文章,读者在分享作者观点的同时,也能够从中窥见当时的社会面貌,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在学术研究之外,梁治平以评论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关切,以纯粹观察者的姿态为这段历史做了注解。我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理性地呈现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梁治平说。

梁治平说,该书受众没有限制,只要喜欢阅读、愿意思考的人,都是本书适当的受众。年长的读者可能会对书中提及的历史产生共鸣;年轻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会发现几十年来社会的变与不变,对当前社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与众不同的是,尽管作者将该书分为六大部分,但每个部分并没有篇章标题,仅用空格隔开。梁治平解释说,全书大体以时间顺序排列文章,分出部分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浏览目录。他不希望用单一的逻辑框架对各单篇文章主题加以限定,对于其中的意义,读者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想象。

 

许多话题历久弥新

作为时代发展的亲历者,梁治平曾眼看着轰动一时的事或激动人心的时刻逐渐消失在国人视野里,甚至成为传说。如第43篇《人类的法:千年回顾》一文,写于199912月。彼时在国外的梁治平收到《南方周末》编辑部的来信,希望他写一篇对过去1000年法律方方面面问题的总结,以便刊发在当年最后一个月末的《南方周末》千禧年专版上。多年后再回想起这一时刻,梁治平依然印象深刻。他说,这篇跨世纪的文章,对他、对读者都很有纪念意义。

有的社会问题时至今日仍有讨论价值。比如该书中的《小产权之大》一文,独辟蹊径,以小产权为切入口,探讨其背后的问题、正当性等,引发了法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相关学者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

再比如,该书第74篇至78篇对学术抄袭、腐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梁治平认为,学术腐败不仅仅是个人私德、学术纪律问题,还有部分人公权力滥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改革,建立学者的荣誉感,同时对法律、制度、教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配套改革。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过去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今天或得到落实或已经解决问题。比如本书第51篇至54篇,探讨了在当时背景下推动民法典出台的意义以及编纂时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等。如今,民法典已经通过并即将实施,这对读者深刻认识、理解民法典或许有很重要的意义。

书中谈论的有的社会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梁治平并不人云亦云。比如,第686970篇谈及的国家治理模式,今天读来,依然引人深思。而全书第六部分,作者围绕野生动物保护告诫大家,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为栖息于此的野生动物,更是为据有这片土地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