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严肃追究高校就业数据造假行为
□特约撰稿 邓定永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部分高校存在毕业生就业虚假签约等行为,教育部在7月14日晚间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将对相关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7月15日起,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将向2020届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发送手机短信,提醒毕业生及时通过“学信网”查询本人就业状况。教育部将要求各地对存在问题的所有信息进行逐条核实、逐一查处。
此前一个月,教育部于6月17日启动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四不准”规定: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同时,教育部指导地方和高校开展自查,严格审核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材料,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采取向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核实等多种方式,对存疑信息逐条核实、逐一反馈。
高校就业率“掺水”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学校要求完成高就业率指标的层层压力下,不少毕业生被迫签署假协议,甚至有人被辅导员或负责就业的老师暗示“ps出一张录用通知书”,还有的毕业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就业”。当然,对高校相关工作人员来说,提升就业率的压力是从上面一级一级传下来的。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消息,部分地方政府为积极促就业、保民生,将就业率纳入工作计划,提出的指标要求可能比高校设置的就业百分比更高。除上级给出的就业指标压力和高校招生竞争的需要外,就业率长期偏低的本科专业,也存在被撤销和削减招生的可能。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6年,某省就因此撤销了该省高校的多个专业。因此,高校就业率数据造假有多重因素影响。
高校就业率数据造假,涉及两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一个是“囚徒困境”,意思是说个人最优选择并非团体最优选择。即“我不造假别人也会造假,那我就太亏了,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造假”。另一个是“激励相容”,意思是说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都努力工作,达到共赢的局面。从政策设计角度出发,管理部门一方面设立就业率指标,另一方面又要求不能唯指标论。这种自相矛盾的管理模式,导致简单地取消就业率指标,高校可能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既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又要就业率相对真实,这是一个反复权衡后的结果。但只要就业率指标不取消,仍很难杜绝高校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就业率。因此,如何使就业率指标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十分重要。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保就业”“稳就业”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教育部近期严正表态,必要且及时。对毕业生而言,教育部表态是强有力的撑腰。核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是教育部的一项常规工作。对就业率造假应依法追责,以法律的威慑力,来挤干就业率中的水分。否则,除误导学生,还有可能让有关方面对就业形势作出误判,不仅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还将影响未来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需要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些措施既是为了“求真”,也是为了震慑就业数据造假。对存疑信息逐条核实、逐一反馈,对存在问题的逐一查处,打破弄虚作假者的侥幸,让其承担作伪和侵权行为的代价。这对高校而言,可以敦促其依法指导学生就业,对毕业生而言,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作者为法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法律实践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