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本报讯(记者张君)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全面施行三年以来,河北检察机关依法全面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履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截至目前,共立公益诉讼案22518件,履行诉前程序19759件,提起诉讼238件。
专项行动带动全局
三年来,河北检察机关始终坚持以专项带动全局,全面提升公益诉讼办案质量效果,先后部署开展了“护航蓝天碧水净土”“守护海洋”“违法违规矿山采砂场治理”“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等系列公益诉讼检察专项活动,为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积极作用。
2019年9月,保定市人民检察院诉被告霍某某侵害凉山烈士名誉权、荣誉权案,在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经合议庭合议,法庭当庭作出判决,责令被告霍某某在判决生效后7日内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这起案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以来,河北首例由检察机关提起的英烈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也是河北检察机关用“检察蓝”护卫“英烈红”专项行动的一起典型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公益诉讼全面实施两周年典型案例”。
促进行业集中整治
在实践中,河北检察机关注重通过个案办理,促进行政机关开展行业性、系统性和领域性问题集中治理,从源头上推动问题解决。三年来,共发出检察建议19199件,回复整改率达99.31%,绝大多数公益受损问题在诉前得到解决。
2018年5月,赤城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行公益监督职责中发现,毗邻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赛区的红河、白河、黑河流域部分矿山存在地面塌陷、地表植被损毁等问题。经调查,发现辖区多家退出矿山企业存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不到位问题。针对31家采矿权废止但未进行矿山恢复治理且欠缴矿山治理恢复保证金的企业,赤城县检察院陆续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出26份检察建议。被监督部门高度重视,及时制定了矿山恢复治理工作计划,积极推进矿山恢复治理和恢复保证金缴纳,累计催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1.29亿元,同步监督35家正在生产、已停产及废止采矿权矿山企业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面积2154亩,栽种树木10.6万株。
扩大公益保护范围
今年3月,磁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举报中心接到群众微信反映,在邯郸冀南新区尧王庄村北、林坦工业园西南的岗坡地有大量裁剪边角料被人随意抛弃。磁县人民检察院迅速行动,公益诉讼办案组立即到现场进行核实,并依法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向邯郸冀南新区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监管,采取妥善有效防治措施,解决劳保制造行业工业固废污染问题,形成长效机制,筑牢行业性的监管防火墙,堵住监管“漏洞”。
随后,办案组通过查看措施、座谈了解整改情况、实地查看整改实效和破解生态保护难题等方式,打出了一套跟踪监督的“组合拳”。办案组首先审查了环保部门针对检察建议采取的整改措施。之后,办案组在劳保产业主要聚集的乡镇召开座谈会,听取环保、乡镇整改监管情况,指出劳保、服装产业裁剪边角料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办案组联合环保部门、乡镇等相关人员实地抽查了部分正在生产中的劳保制品企业、加工农户,认真听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
探索跨区域保护路径
三年来,河北省检察机关先后与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地检察机关会签了《“护航祖国北疆蓝天、碧水、净土”实施意见》,与天津、辽宁、山东等地检察机关联合会签了《关于建立环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协作工作机制的意见》,携手开展环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沧州检察机关联合衡水市人民检察院和山东省德州市人民检察院共同推动建立了两省三市八县(区)跨区域河流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联动协作机制,该机制入选河北省2019年度“法治三个十”推选宣传活动。廊坊市与天津市武清区两地检察机关联合推动龙北新河和八干渠河水污染治理,收到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