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成“硬核”需过好三关

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7月15日《新华网》)


学校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培养,就是其“育人”的具体内容与努力方向。但纵观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现状,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虚置化的情况却相当普遍。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让劳动教育成为“刚性”课时和“硬核”要求,就是对这种短板与弱项的补足和加强。

根据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不少于16学时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两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这显然是从“量”的要求上保障了足够的教学课时,但要确保劳动教育的有量有质,还需过好三道关。

一是师资关,要拥有相应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劳动教育既然被设置为大中小学的一门“硬核”课程,就当配备一支专(兼)职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既需要强化擅长劳动教育专业的师范类人才的培养,也可充分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聘请如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优秀社会人士,更应构建起一套相应的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

二是考核关,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由于劳动课多注重于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缺乏有效评估和可行性考核,且难以纳入各级考试与竞赛,故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轻可重的“软课程”。让劳动教育成“硬核”课程,就当依据劳动教育的培育目标,制定出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与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三是氛围关,合力构建劳动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劳动教育不能只是教育部门一家的“独角戏”,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引领、熏陶与配合。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社会各界要发挥好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和行业带头人的榜样示范效应,与学校联手开展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社区志愿者等活动;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生活自理和动手做事能力的培养,培育其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公益性劳动主动做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