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镌刻和保护人民权利的宝典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5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更加完备的民事权利体系,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有利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民法典紧紧围绕着人的权利而编纂,大到财产权、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的规定和保护,小到人体基因和人体胚胎医学科研、个人隐私、离婚冷静期、高空抛物、高铁霸座等社会关切的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法制回应。这充分体现了“民有所呼、法有所应”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个重要立法原则,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民法典成为新时代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的好法典。

民法典全面聚焦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和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在互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保护网络虚拟财产作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明确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在外、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等紧急情况,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保障;针对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问题,通过法律形式为见义勇为者“撑腰”,等等。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立法为民的理念。

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本次民法典编纂亮点之一。民法典单独设立人格权编,阐明了人格权的内容,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具体人格权进行规范。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将其作为民事主体的基本权利,有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个人在一生中不一定会与刑法打交道,但总要参与各种民事交往活动。民法典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百姓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明确的基本遵循,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法律遵循。有了这一遵循规范社会生活,每个人的尊严就能得到尊重,权利就能得到保护,生活就会更加幸福。这部镌刻和保护人民权利的法典,将深刻影响全中国14亿人的生活。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人民群众在物权、合同、人格、婚姻家庭、继承等各个方面都将得到全方位的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也将得到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作者系求是杂志社编审(教授),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领军人才,中组部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章来源于中国人大网、求是网。】



聚焦2020年中央部门“晒预算”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申铖)11日,随着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陆续公布2020年部门预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部门预算公开拉开大幕。

面对吃紧的财政收支,今年中央部门如何过好“紧日子”?怎样将“钱用在刀刃上”?让每一笔资金花得更有效?在今年102个中央部门公开的预算“账本”中,可以找到答案。


压减支出,“钱花得更节约”

“2020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打开财政部2020年部门预算,这句往年没有的“卷首语”映入眼帘。

在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特殊时期,财政收支形势严峻程度前所未有,政府如何过好“紧日子”尤为关键。

“今年中央部门在公开预算时,要公开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支出等情况。”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下降6.9%、5.6%和3.6%——记者在查阅审计署部门预算时发现,相较于2019年执行数,今年安排在行政运行、机关服务、事业运行项目上的预算均有所减少,个别项目预算降幅达50%。

“三公”经费也是中央部门“勤俭节约”的一大着力点,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贸促会等部门压缩力度超过50%。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中央部门预算,是观察政府如何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的一个窗口。”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说,通过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可节省下更多的资金和财力,用于促进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


推进项目支出预算公开,

“钱花得更明白”

对于公众来说,不仅关心各部门公开的预算“账本”是否详细、全面,还关心“账本”里的各项支出是否花得“明明白白”。

教育部“‘励耕计划’教育助学项目”,生态环境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管理项目”,国家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项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与妇女儿童维权项目”……今年,项目支出预算公开是一大看点。

“今年部门公开的项目数量为83个,相较去年,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具体来看,公开的项目内容包含项目概述、立项依据、实施主体、实施方案、实施周期、年度预算安排、绩效目标等。

专家表示,推进项目支出预算公开,有利于督促各部门改进预算编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加大项目支出预算公开力度,可更好体现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履职情况,增强部门预算透明度,促进公众对政府‘花钱’进行监督。”汪德华说。


突出绩效导向,“钱花得更有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

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在业内人士看来,通过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可硬化责任约束,实现花钱问效、无效问责,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获得新品种、新材料、新产品等技术成果不低于60个,新技术(品种)推广面积不小于200万亩……在农业农村部的部门预算中,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项目“晒出”了各项绩效目标。

“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安排突出绩效导向。”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除涉密部门及涉密信息外,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项目的中央部门,公开提交审议项目的文本和绩效目标表。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年达到109个。

汪德华认为,加大重点项目绩效目标公开力度,可更好反映各部门在特定事项上的履职情况和效果,强化部门责任意识,督促部门加强资金管理,推动政策落实“不跑偏、不走样”。

自2010年首次公开以来,我国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总体来看,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汪德华说,这将进一步打造“阳光财政”,推动花好每一笔宝贵的资金,促进政府支出更科学、更规范、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