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书记”鉴保江

 “以党建为引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以精准帮扶为抓手、发展生态观光业和社会福利事业。”这是北京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派驻下马岭村第一书记鉴保江上任调研3个月后拟定的发展方向。

  鉴保江派驻的下马岭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是一个集“高、边、远、穷、少”为一体的低收入村、空心村,403名村民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属于低收入人群,有老年人多、残疾人多等特点。

  鉴保江是一位退役军人,也是一位从事民政、信访工作多年的处级干部。2019年4月,上任之初的他面对眼前的落后景象陷入沉思:“用什么办法才可以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呢?”

  鉴保江首先选择了入户调研,通过和老党员、退休村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人、贫困户座谈,征询他们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他发现,观念落后、安于现状、市场意识淡薄是下马岭村脱贫的最大阻碍。

  在找到原因、明晰发展方向后,鉴保江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中心工作,牢记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村福利事业,帮助贫困户脱贫。

  致力脱贫的“苹果书记”

  下马岭村主要支柱产业是苹果树种植,为了帮助村民打开市场,在苹果销售季,鉴保江及时召开支委会,转变支委思想,提出要在苹果销售上做文章。“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地边销售,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尝到我们的苹果好吃,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

  下马岭村距离市区有70多公里路程,为了让苹果走出村庄、打开销路,鉴保江自己开车带着村里的苹果一趟趟往返在路上,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帮扶企业,走进果蔬批发市场。仅去年一个销售季,他就驾车跑了3万多公里的路程。

  在他的努力和带动下,2019年村集体的125亩苹果销售近30万元,比2018年增长了400%,同时带动村民个人苹果销量提升了50%,村民们热切地称他为“苹果书记”。村委成员贾淑媛说:“要不是鉴书记,我们村的苹果也卖不上这么好的价。多亏了鉴书记,为我们打开了这么好的市场。”

  对于村里苹果销售,鉴保江还有很多想法,下一步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给苹果做有机认证,建立固定的客户群体,特别是在网络销售和物流上下功夫,确保村里的苹果每年都能有个好收成。

  为民谋福的“福利书记”

  在帮助村民脱贫的同时,鉴保江还充分发挥自己常年从事民政信访工作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争取派出单位的支持,为村民谋取福利。

  2019年初,在得知市社团办公室出台了《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精准脱贫工作指导意见》后,鉴保江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他及时与市社团办领导了解汇报情况,并大胆向市社会组织相关领导提出北京市周边农村、特别是深山区相对比较贫困,是否可以帮助引入社会组织建立专项扶贫基金,解决村民实际困难,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市社团办的支持下,鉴保江先后联系了3个社会组织与村里签订为期两年的帮扶捐赠协议,利用社会组织帮扶捐赠的100万元建立起专项扶贫基金,在下马岭村探索建立了以养老驿站、温馨家园为主的村级福利中心,确保所有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2019年12月又引入7家基金会,将下马岭专项帮扶基金升级为北京市首家开放型帮扶基金会——京郊帮扶基金会,面向全市社会组织和全市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大对北京市农村地区的帮扶。

  “自从鉴书记来了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起色,福利也多了起来。”杜春宣是村里的低保户,因为家里困难,去年在城里上大学的儿子在快餐店打工补贴学费,一年零零散散挣了3000多元,却差点导致全家被取消低保待遇。鉴保江知道后,从下马岭专项帮扶基金里拿出5000元钱补贴了孩子的学费,既保住了他一家的低保,又解决了他儿子上学的困难。

  驻村以来,鉴保江积极投身到帮扶工作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多的时间,鉴保江为村里引入资金125万元,组织各类慰问活动5次,为困难家庭发放各种慰问金、慰问品17万余元,为村里5名在校贫困生每人发放补助金5000元,为130名低收入农户送去了羽绒服,使全体村民暖在身上、暖在心里。

  “我们村现在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上学的娃娃都有相关的福利,每个节日都有东西发,这些都是鉴书记来了后才有的,我们都叫他‘福利书记’。”村民杜成财说。

  2019年,忙忙碌碌的鉴保江被市委组织部、市农工委表彰为北京市优秀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