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挥洒在最小的司法单元格

  25年矢志不渝,河南省潢川县传流店人民法庭庭长刘新力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满腔热血挥洒在最小的司法单元格——人民法庭。

  刘新力先后在4个基层人民法庭工作了25年,2002年到传流店法庭任庭长,至今已有18载。2017年至2019年,他共审结案件1230件,平均每年结案超过400件,每年质效考核都在全院名列前茅。

  2019年,他受理各种民事案件500件,审结475件,结案率达95%,法定审限结案率98%,调解率52%,无一起违纪违法和上访发生,17项考核指标均达优,被评为“办案标兵”,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人民法庭先进个人”。

  情法结合  春风化雨

  “我与农民和农村有一种割舍不了的天然情怀,作为基层法官,为老百姓办不了大案大事,但真心为老百姓办一点实事,就是心里踏实。现在农村小康建设和乡村振兴确实离不开法治环境,亟待我们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秉持这句诺言,刘新力根植于基层,冲在化解矛盾的第一线,走在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他明白,一场官司的积怨会影响几代人的邻里和睦,始终坚持用耐心和细心为群众送去贴心的化解。

  长期从事基层审判工作的他总结了一套“乡村调解六法”:族长组织调解法、亲情互动调解法、现场说法调解法、村组代表调解法、家访座谈调解法、多元参与调解法。基本实现了家族事情不出户,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与各组织拓宽纠纷渠道,完善了纠纷解决方式,传播了司法温情,醇化了乡风民情。

  倾心为民  排忧解困

  刘新力将法庭审判工作的靶心瞄准农村热点和难点问题,狠抓拖欠农民工资,全面清理排查“三留守”和“坑农害农”案件,确保三类涉农案件及时审理。

  他发挥审判职能,服务辖区经济,重点深入产业园区为辖区特色产业提供便捷服务,实现司法服务零距离,为群众脱贫致富献计献策。

  多元调解  信息化办案

  刘新力积极推进审判诉讼方式改革,探索多元化调解机制,准确把握人民法庭职能定位,加强两个“一站式”建设,以扎实的工作、有力的措施,直面苦难,应对挑战,让法庭成为诉源治理的最前沿阵地。

  2019年12月,王某在胡某开办的碎石场装料时不慎受伤,造成伤残,而王某为聋哑人,家庭困难,光医药费就花费近15万元,雇主胡某虽愿意赔偿,但经济能力有限。刘新力积极建议江家集政府启动多元调解机制,进行多元诉前调解,或者进入人民调解平台进行调解。在江家集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及江家集调委会的多方参与下,分析案情划分责任,并由刘新力多次介入指导调解,侵权人先行给付了王某医药费14.5万元,并对后期赔偿9.1万元达成了还款计划。翌日,刘新力对双方的申请及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下达了民事裁定书进行司法确认。该案通过诉前调解案结事了,双方免交诉讼费,既节约诉讼成本,又降低了结案周期。

  25年的青春铸就了无悔的法治梦,25年的奉献为法治天平增添了最耀眼的光彩。刘新力在法治中国进程中发挥着“神经末梢”的作用,诠释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