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中院少年庭: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本报讯(记者张君) 日前,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以下简称少年庭)为廊坊市第十一中学和第十二中学的学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网课。法官围绕“义气的代价”“轻信的后果”“铺花的歧路”和“冲动的惩罚”4个小案例,通过网络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师生反响热烈。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廊坊中院少年庭仍坚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不打烊”,开启“智慧普法”新模式。
事实上,近年来,廊坊中院少年庭按照青年发展规划重点内容,结合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多措并举,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少年庭先后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评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制保障制度创新事例”;被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法院评为“青少年维权岗”;被共青团河北省委、河北省综治办认定为国家级“青少年维权岗”。
配备专业审判团队
夯实案件审判基础
廊坊中院少年庭配备了熟悉青少年心理特点、具有丰富审判经验的4名员额法官担任主审法官,同时配备了2名法官助理和4名书记员,专门负责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理。同时,聘请学校老师、社区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担任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少年审判活动,充分发挥他们在法庭教育、心理疏导、沟通调解等方面的优势,切实保障青少年犯罪案件审判的质效。
为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少年庭先后组织人员赴其他法院参观学习少年审判工作经验,积极参加法官培训,组织召开少年审判工作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先后制定出台了《全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指导意见》《圆桌审判方式实施意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庭审规范》《未成年人犯罪回访帮教制度》《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更好地完成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握案件特点规律
提升案件审判质效
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少年庭始终坚持把握未成年人审判特点规律,把感化教育贯穿始终,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及“寓教于审”的工作方法作为少年审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庭前、庭中和判后教育感化工作,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推行了七种机制:圆桌审判机制、分案审理机制、社会调查机制、法庭教育机制、家长出庭机制、回访考察机制、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对需要指定适格成年人的未成年被告人,积极联系其亲属等安排人员出庭,保证其合法权益。在个案中探索“法官寄语”,采取易于未成年人理解和接受的用语制作裁判文书,融入人文关怀,真正将“教育、感化、挽救”落到实处。
近五年来,廊坊中院共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共350件,其中刑事案件140件,民事案件210件。一批涉未成年寻衅滋事、盗抢、故意伤害、猥亵、离婚抚养、机动车交通事故等案件得到及时公正审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创新方式方法
加强青少年普法宣传力度
除了审判工作以外,廊坊中院少年庭还延伸审判职能,构筑未成年人犯罪“防火墙”。
少年庭通过积极开展“送法进学校”“法院开放日”“模拟法庭”等普法活动,广泛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的宣传教育,通过“迎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护航青春”活动。近五年来,廊坊中院到廊坊市第三小学、廊坊市第八小学等20余所学校,开展了“远离犯罪、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为主题的系列宣教活动,发放宣传册万余份,法治授课20余场,答疑释惑千余人次。同时,坚持开展“健康成长,与法同行”青少年模拟法庭展演活动,近三年来,共有40余所学校,20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法律,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威严。
法院还组织开展了“法院开放日活动”,近三年共邀请10余所学校的200多名师生走进法院,参观少年法庭、法院宪法墙、法官宣誓墙,观摩庭审,让学生们直观了解法院工作,感受正义的力量。并且,利用法院外网、法院微博等进行线上普法活动,进一步激发了未成年人学法的兴趣,普及了法律知识。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方法手段,将鲜活案例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进一步巩固其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