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维的魅力

这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法律通识书。作者向大众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法律认知体系:定规则和做决策时要有大局观,要有规则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终局思维、预期思维和权威思维等。

 

本社记者 陈和秋

 

对广大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基础性的法律入门书。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说,它以平白易懂的语言和有趣的方式厘清并构筑法律思维

这本书打破法律的条条框框,提炼出纵观大局的思维方式,教我们跳出盒子想问题,不再就事论事,不再偏听偏信,从现象看到本质,从细节看到全局。百度集团副总裁、总法律顾问梁志祥评价说。

他们给予这些评价的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晗的新书《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该书今年4月出版后,赢得了业内外多名资深人士的好评,其在豆瓣获得9分好评。

 

由讲稿而来的书

该书的创作源于得到平台的一个项目:作者先完成讲课稿,再在得到”App开设法律思维30音频课程,然后根据数万听众的反馈进行修改,并扩充内容、深化论述,最终成书。

此前,刘晗已在清华大学开设的法律专业课和通识课中,多次带领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后来,我想专门探索法律思维的基本特点,把课堂上的积累和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形成一个体系。由此,刘晗展开了该书的创作。

但该书并不是大学通识课和得到”App课程的简单整理。相比通识课,该书受众不再仅是学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读者,他们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不尽相同,且多数人已参加工作,空闲时间少,因此更需要以一种通俗易懂、快捷便利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让他们更快了解法律以及法律行业。这是本书与通识课最大的不同。刘晗说,他因此对内容进行大量充实、调整、提升。

刘晗说,得到平台音频课程,搭建了该书框架,但音频课程论述不够详细,书稿对内容进行深入补充、加工、打磨、润色,其在论述和表达上更细致,包括年份、案件名称等细节的扩充与核实,使行文更严谨。

尽管该书以通俗语言为读者进行法律问题答疑解惑,但刘晗对其定位并非普法类图书。这不是一本以介绍基本法律知识为目的的书。刘晗说,市面上已有大量普法书籍,他希望该书通过探讨法律原初问题和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搭建法律思维框架,以此加快其深入学习具体的法律知识,使其在具备学术深度基础上突破专业门槛。这是该书与普法读物的最大不同。

刘晗表示,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法律思维类著作,多面向专业法律人,特别是法学院学生,较少以普通读者为受众。该书弥补了这一空白,向大众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法律认知体系。法律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对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就学习法条或者法律基础知识,可能会比较困难。刘晗说,学习法律,不仅要了解解决问题具体的方式或技巧,更应明白背后的原理。

学习具体的法条律令,就好比从其中几扇窗户向内窥视。刘晗表示,他希望通过本书告诉读者:何为,法律不仅仅是简单的,更是一座宫殿。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据刘晗介绍,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第二部分由第二至四章构成,该书最后两章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六个思维模型,介绍了法律人不同于其他行业从业者的典型思维方式,包括规则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终局思维、预期思维和权威思维等,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在该书开篇部分,作者阐述了法律的终极使命,法律最根本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和实现公平正义,有时甚至还要遏制人们基于朴素正义感的强烈冲动。刘晗说,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一些法律设定,比如看似伸张正义的仇杀或暴力讨债等都是违法行为;欠债还钱的朴素直觉,在法律里会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

该书第二部分模拟了法官判案的思维过程,包括事实的发现、规则的制定和使用、推理三方面内容。比如如何发现事实,如何在难以了解全部事实时做出判定,法律体系为此设计了无罪推定(疑罪从无)、谁主张、谁举证、证明标准等办法来分配发现事实的责任。

刘晗表示,该书告诉读者:在制定和使用规则方面,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立法时语言表述该清晰还是模糊,是否要使规则具有长期适用性,规则有没有例外,如何寻找例外,如何在众多规则中选择出适用某一案件的规则等。再比如推理时除了符合法律逻辑,还要考虑社会后果等。

该书第三部分回答了为何法律思维常与常识相悖的问题。第五章是作者最看重的一章。刘晗说,它从发生学视角,梳理了法律的逻辑起源与发展脉络:纠纷出现后,依靠复仇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因此需要第三方进行裁决。第三方逐渐职业化后有了法律行业,形成并分化出了法官、检察官、律师(包括诉讼律师和非诉律师)等职业群体,以及民法、刑法、公法、国际法等众多法律门类。

刘晗说,即使在学术研究中,这些内容也少有集中的、体系性的论述,学界更关注法律的历史发展,而关于其逻辑溯源,则散见于诸多著述中。他努力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希望将此理念深入浅出地传递给读者。

如果将该书第五章视为法律体系的纵向发展解析,那么第六章就是关于这一体系与社会之间横向互动的阐述。法律如何落地实践?刘晗从社会学视角对判决书的写作、法院判案时间、诉讼费收取、法律应对新兴社会现象的方式、律师行业和职业道德等问题一一进行解读。作者认为,从社学会视角看,法律不仅仅是一种纠纷解决途径,也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既要控制越轨行为,又要为社会发展留有余地。如何把握好分寸?只有对整个社会展开宏观分析,透过现象挖掘背后的社会原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除社会学外,作者还在书中融合了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其加入更多元化的观察视角。如第一部分的基本思维模型,通过讲述法律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展示了法律思维的哲学价值。如发现事实部分,阐述了法律中的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不同。同时,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几乎贯穿全书。刘晗说,正义是有成本的,因为司法资源有限,所以诉讼费实际上是一种价格杠杆,可以用于调节案件量。

 

要有大局观

究竟何为法律思维?刘晗说,即定规则和做决策时要有大局观。正如本书书名所示,想点大事,思考法律问题,要扩大思维格局。作为律师,需要跳出自己的身份,代入当事人视角,思考当事人需要什么,法官会考虑哪些因素;作为法官,需要考虑任何案件的判决都不仅仅是为当事人主持正义,还要想到其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对以后的规则塑造会产生何种影响。

这种大局观还体现在法律本身对多方价值与利益的平衡,而非追求完美。刘晗说,法律常常无法实现最优效果,甚至还要遏制其对最优效果的追求。如在立法时,无法事无巨细,将所有可能的情况包括其中,因此常常出现模糊的规定,例如刑法里面的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表述。此类关于法律基本原理的探讨在书中比比皆是。刘晗说,该书初稿完成后,曾邀请100多名专业律师和法官进行审读把关,许多从业者反馈从中获得了不少启发。这本书的受众并不只是法律初学者。刘晗说,法律从业者也可以在阅读中停下来进一步思考法律究竟为了什么而存在

刘晗表示,他希望通过加强对法的逻辑起源的追溯和法律思维认知的探讨,促进内行外行相互理解。在司法案件中,许多当事人存在复仇思维:打官司是为了出口气,或讨个说法。但法律需要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公平正义,并在当事人之间努力保持中立。这也造成了当事人的诉求和法律体系的考量之间的冲突:有的当事人输了官司,认为律师骗钱或法官不公;而法律人则认为当事人缺少法律知识和素养。刘晗说,他希望通过此书,让外行人了解法律人的不易,让法律人对前者的心理和需求予以同情,从而减少彼此的隔阂、误解,促进两者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