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群众提供“最后一公里”法律服务
近日,家住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吕某来到柯城区法学会驻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处理化解中心工作站,反映所遭遇的一起涉及45万元的借贷纠纷。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张晶和胡志远立即打电话约欠款人张某到工作站。经过调解,双方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
这是柯城区法学会自在柯城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工作站以来调解的第17个案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站目前已接待60批85人次来访者。
到今年4月底,衢州市及所属6个县(市)区两级法学会全部在当地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以下简称矛盾调解中心)设立了工作站。这些工作站组织中国法学会会员或法律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为群众提供“最后一公里”法律服务。
今年4月,浙江省委政法委调研组在衢州各地调研后,对法学会工作站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建矛盾调解中心
同时设法学会工作站
据衢州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徐一虹介绍,去年5月,浙江省委政法委出台《关于探索建设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信访超市)的指导意见》,要求到年底实现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提高县城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衢州市委政法委就马上着手落实这项工作。
“当时,分管法学会工作的衢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何忠新提出,在各矛盾调解中心,也要设立法学会工作站,以发挥法学会的职能作用,组织法学会会员和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服务,参与矛盾化解,解决信访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徐一虹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衢州市法学会统一部署,在市本级和各县区建立矛盾调解中心的同时,设立了法学会工作站,专门配有办公室,将矛盾调解中心涉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法律援助等功能统一整合到工作站职能中,并制定了工作站的相关职能。
考虑到衢州市共有1000多名中国法学会会员,分布在政法部门及人大、政协等,其中律师占三分之一,衢州市法学会便组织会员和广大法律工作者,在工作站采取日常值班与专家会诊制度。工作站每天都有法律工作者值班接待群众,遇到疑难复杂纠纷时,则由矛盾调解中心统一安排专家会诊解决。
如开化县法学会就优先从政法系统及重点行业中遴选出7名政治可靠、法务精通、善于调解的法学会会员作为工作站工作人员开展日常法律服务。
而在江山市法学会驻矛盾调解中心工作站,已有常驻法学会会员单位9个19人,轮驻法学会会员单位10个,每天2个部门值班。
为群众提供
“最后一公里”法律服务
徐一虹告诉本社记者,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衢州各地法学会驻矛盾调解中心工作站有效地发挥了窗口作用,组织会员和法律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的排查化解工作,为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贡献了法学会力量。
陈崇伟是衢州江山市的居民,他在去年11月2日,通过江山市国际劳务中介介绍去韩国从事餐厅服务员工作,交了共计2.19万元的中介费、培训费和签证费。中介告知他11月6日去某大学培训。培训10多天后,学校要他参加韩语二级考试,考试通过后才可办理签证。但陈崇伟在报名时,中介并没有告知需要参加韩语二级考试,而以他职高的学历难以通过这次考试,他认为中介存在欺骗行为,要求中介退费但被拒绝。
陈崇伟两次到江山市矛盾调解中心反映后,因情况复杂,该中心组织由法学会会员单位组成的法律专家团进行调查核实,并召开相关会议多次调处。4月18日,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中介退还5000元。当事人均满意。
江山市法学会去年入驻矛盾调解中心后共接待群众442批867人次,办结261件。今年1月至4月,共接待来访群众120批285人次,协调解决26批26人次。
而在衢州市开化县,自该县法学会在矛盾调解中心挂牌工作站以来,已受理法律咨询服务579次,化解信访矛盾纠纷192起,消除不稳定因素67件。龙游县法学会工作站今年以来已参与解决矛盾纠纷12起。在柯城区矛盾调解中心和法学会工作站的努力下,该区成功创建了省级无信访积案区。
不仅如此,江山市法学会驻矛盾调解中心工作站还强化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化解,梳理近两年来信访问题较为集中的房地产、农村建房等领域,安排专业的法学会会员,开展专题法律服务。同时,加强普法宣传力度,引导信访当事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合理合法表达诉求。
衢州市县两级法学会结合驻矛盾调解中心工作站实践,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以驻中心工作站为基点,一线掌握百姓关注问题,一线化解信访矛盾纠纷,一线参与诉源治理研究的法学研究模式,及时转化研究成果,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法学意见和法律支撑,确保社会秩序稳定有序。
“法学会通过驻矛盾调解中心工作站方式,根据群众的需求,借势借力,汇聚资源,充分发挥法学会的职能作用,为群众提供‘最后一公里’法律服务,切实践行‘最多跑一地’改革。”徐一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