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教育机构 为何常用暴力惩戒学生
□特约撰稿 齐燕
5月7日《新京报》报道的“大爱无疆”教育机构用暴力惩戒学生事件引发关注。这类新闻不是第一次出现,市场化教育机构,特别是以矫正孩子心理问题、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等问题为办学宗旨的教育机构,滥用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但家长送孩子进这类市场机构的热情似乎不减,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反思。为何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入这些教育机构,并向其让渡惩戒权?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化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个体融入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环境的复杂化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诱惑增多,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出现,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严重网瘾、沉迷游戏、受暴力视频影响导致有的青少年动用暴力等不良行为出现。另一类是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家庭剧烈变动,如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等,家庭结构变动增加了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出现问题的概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行为的“问题化”“疾病化”越来越普遍,突出体现在精神类疾病增多。部分青少年某些行为的“疾病化”提高了家长对子女行为和健康的高度关注。现代医学虽然发现了众多疾病,但还未对所有疾病研究出有效的治疗手段。这导致家长在社会上寻求治疗方案、以矫正孩子心理或行为问题为办学目标的市场化机构获得家长青睐。
二是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在发展压力下,通过市场交易向教育机构让渡教育权力。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大多数普通家庭面临发展焦虑。一方面,需要家庭收入持续增加,维持其消费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出优秀的能够很好融入社会的子女。而许多家庭为了追求第一个目标,需要维持所有成年劳动力的全职工作,这相应地会减少其在子女抚育上的精力投入。因此,当子女在成长中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时,部分家长会选择购买市场服务方式将部分家庭教育权利“外包”出去。
虽然家长通过市场交易向市场教育机构让渡了惩戒权力,但并未预料到这类机构会过度使用暴力。笔者认为,这类机构之所以敢于做出滥用暴力的行为,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家庭和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有的市场机构采取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在互联网上删除负面信息等方式塑造机构的良好形象,而家长对机构的真实运作情况并不了解。二是政府对市场教育机构的监管,很难介入到企业微观运行中去。这导致部分机构出现违法行为或打法律擦边球的行为。市场教育机构本质上是私人企业,政府依照对私人企业的管理原则来管理这些机构,机构自身保持了很大的自主性。虽然这些机构生产的“产品”较特殊,但囿于法律限制,政府无法介入并直接管理它。只有当其曝出问题后,政府才知晓问题,并介入。
一边是大多数普通家庭对部分抚育功能的外包需求,一边是市场化教育机构运作不规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公立教育机构的功能。政府应增加治疗和矫正机构建设,让更多学生能够在政府可以直接管理的机构内接受治疗。在政府直接监管下,机构做出侵害青少年行为事件的数量会大大减少。二是完善相关法律,增强政府对于市场教育机构的监管能力,规范市场教育机构的运作,打击和取缔违法的市场教育机构。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