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诉讼思维与代理策略养成之道
——评《亲历法庭:民商事案件诉讼思维与代理策略》
□特约撰稿 汪义山
庚子鼠年伊始,笔者收到赵青航律师的又一新作《亲历法庭:民商事案件诉讼思维与代理策略》。本书收入了诉讼可视化、法律检索两大诉讼法宝,11个跌宕起伏的办案纪实故事,10篇分析入木三分的案例评析。它以办案纪实形式展示了作者对民商事案件的若干诉讼思维与代理策略的思考,延续了作者的一贯内容扎实和解读专业的风格,也是作者对自己律师工作经验的总结、思考、分享。
重视司法实践之作
证在法庭、辩在法庭、判在法庭,法庭是诉讼律师的主战场。作者曾不止一次告诉过笔者,实务中每一个办案节点都蕴藏着一个个法律知识点,律师只有亲自代理,在诉讼过程中不断发现症结、辩论焦点、解决问题,才能准确有效地归纳提炼出代理策略与庭审思路,从而为撰写专业文章提供丰富素材。本书以“亲历法庭”命名,正是作者这种理念的体现,也是作者对司法实践重视的体现。
据笔者了解,本书的20余起案件均为作者亲自参与办理的案件。它或紧追不舍、一气呵成,或先喜后悲、由悲转喜,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厦门某供应链公司(作者代理)与凯旋公司第三人撤诉纠纷案中,读者透过作者的文字可以感受到案件背后的暗潮涌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站在对方视角,总结教训,归纳经验,警醒自己,以飨读者。
很多时候,人们常感慨法律专业文章不知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笔者认为,本书中的11篇办案纪实案例或许正是最好的答案。
零碎知识体系化
从事律师职业初期,笔者时常有一个困惑:平时办理案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但时间久了,即便遇到类似的问题脑海中依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知识储备。笔者曾就该问题向作者请教,他的建议“动笔”。零散的知识、经验、心得,在总结前是碎片化的、凌乱的、容易被遗忘的,动笔去写,有意识地去梳理、去求证、去深究,通过行文呈现过往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逐渐形成知识体系。
读完全书,笔者对“案例评析”部分的最后一篇文章《股东主张优先购买权的要件》印象深刻。这篇文章记录的案情并不复杂,法院裁判的核心观点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行使优先购买权,还对外转让了自己持有的股权,应视为对案涉股权优先购买权的放弃。作者在写作该案件时,没有局限于案件本身,而是对股东主张优先购买权的要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同时,据笔者了解,为了弄清楚民事主体取得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标志是什么,作者不仅与多名同事进行过多次深入探讨,还专门请教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领域资深法官。正如作者所言,行文的规范和严谨会倒逼自己将似懂非懂的问题弄清楚、搞明白、看真切。
分享、沟通的桥梁
记得很早之前,作者曾和笔者分享过一个观点:一个案件办理完结的标志,不仅是收到法院的终审判决,而是要把这个案件的办理过程凝结成文,回馈给客户和受众,如此,这个案件才完成了它的使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作者在《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律师》等报刊上先后发表文章80余篇(本书收录了若干篇)。这一篇篇文章不仅是他对过往生活和工作的总结,更是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这在本书中也有体现。
作者在本书“案例评析”部分的《自由心证原则在法院审核认定证据中的适用》一文结尾“致谢”部分提到,它是送给那位时年84岁客户的礼物——“只要我们用心对待每一位客户,把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嘱托都当作‘大案要案’来办,切实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我们律师就一定会收获社会公众的认可和信任。”这些朴实的文字,传递着人间真情与收获。此外,在本书的三个章节里,作者通过“法宝”分享,让同行可以了解到更多律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以案释法,让普通民众有机会了解、掌握法律常识;通过案例评析,让法官发自内心地产生职业共鸣。
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无形中架构起了作者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一件件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案件跃然而出,不但让每一位读者感受到了律师的魅力,从而激起了大家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作者为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