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报告No.1(2019)》在京发布
本报讯(记者庄德通) 日前,由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国法律援助蓝皮书系列第一辑《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报告No.1(2019)》(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是对2018年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状况的系统回顾与总结,为持续发展和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言献策,以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值班律师制度作为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而写入刑事诉讼法,助推刑事辩护全覆盖;法律援助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推动法律援助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积极探讨法律援助基本问题。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国仍需努力解决刑事司法改革疑难问题,加强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障,持续深入研究民事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报告显示,2018年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共批准办理案件145万余件,相比去年增长11.2%;法律援助经费总额为265107.08万元,比2017年增长12.65%。我国法律援助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在《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范围以外的民事、行政案件数为54万余件,占民事、行政案件总数的56%。
从结案情况看,2018年办结案件总数同比有所增长,诉讼案件占办结案件总数的75.78%,继续呈增长趋势,非诉案件数同比减少15.4%,表明各地依旧在严格规范非诉讼案件办理工作。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办理案件占办结案件总数比分别为64.62%、11.72%、21.57%。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和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占比继续下降,律师事务所律师办理案件占比近三分之二,这与各地积极推进律师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密切相关。从受援人看,受援人总数和农民工受援人数均略有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