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思瑛:算法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高地

  “在全球化和产业竞争力视角下,数据、算法和算力的竞争,是数字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今年网络空间数据法律保护论坛上,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副总裁俞思瑛如此表示。

数据和算法

是数字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通过算法来实现,俞思瑛从业界角度阐述了数据背后对算法的认识。

  俞思瑛表示,数据+算法,让我们面对的环境从不确定转变为确定:从物质世界的运行总结运行规律,再将规律模型化,进而将模型算法化、算法代码化、代码软件化,软件不断优化物质世界运行。

  目前,物质世界正在数字化并实现科技算化。她举例,没有算法的时候,对个人的描述可能是身高、年纪、发色等,有了算法以后,对个体的描述可能会通过数字来体现。

  在应用方面,数据和算法的驱动也应用到了城市大脑和工业大脑上。其背后的逻辑是把各个不同的系统数据集成,最后达到用户想要的一个结果。例如城市大脑就是用摄像探头把各条道路的交通状况收集起来,再中心化进行决策的过程。

  俞思瑛表示,算法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高地。在全球化和产业竞争力视角下,数据、算法和算力的竞争,是数字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因素。

  据了解,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公布的有关人工智能(AI)技术专利的首份报告指出,近年来在AI方面,以机器自己找出最佳答案的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技术以及自动驾驶所需的图像识别技术等迅速发展。最近数年的相关专利申请数量骤增。自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AI)出现以来,已有近34万份与AI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专利占申请总量的78%,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活动中处于领先地位。

算法应围绕应用场景治理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与算法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担忧。我们会担心算法违反伦理道德、算法黑箱、算法合谋。俞思瑛表示,我们期待算法的可透明、可解释性、可公开性。

  不过俞思瑛表示,数据和算法应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当中被分层治理,不应当被一刀切,算法规制是对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规制过程。例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算法,应该公开透明,有预见性。私人领域的算法,应当保持其专利或商业秘密属性,通过商业价值和竞争以激励其持续创新和超越算法合谋。以杭州ET城市大脑为例,城市级算法应用是一个规模性、系统性解决方案,并非一个单纯的算法功能

  对于涉及人的生命安全等的特殊算法,应当接受验证、监督和检查,以建立用户的使用信心。

  除此以外,对于目前用户普遍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俞思瑛表示,未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简单的网络购物行为,也会变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信息流转,个人信息保护规则体系,应与算法规制体系兼容且为算法升级留出创新空间。法律规制应该以人为本,为所有用户创造数字经济时代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