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何回归到文人的日常生活

近几十年以来,国内外书法赛展不断,展览科目不断完善,五花八门,投展者为了迎合评委,吸引眼球,为了入展获奖,常常强调书法视觉效果,一幅书法作品动辄高过八尺一丈,宽度更加夸张,整个作品如同一堵连绵的高墙;为了适应悬挂起来的崇高氛围,在大字书写方面,用墨浓黑,甚至飞溅,形成大黑粗面目;小字则连篇累牍,一行几十字,阅读极为困难,整体看起来就像是一领领分布均匀的刺绣,千人一面。诸如此类的做法,远远背离了书法表情达性的文化本质属性。

  书法作为文人的日用生活,由来已久,上及中唐,下至清民,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很长的历史跨度和深度,影响和地位更是占据千余年书法发展主流。宋代作为这种日用心态和审美倾向的引导者和创立者,对此方方面面的考察关注和体会心得,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唐宋之变后,文物凋零,书法已经没有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盛誉,文人士大夫不再考虑书法助人伦”“成教化的政治功用,也不再谈论书通大道”“书法玄妙,而是依据日用需要,开始接受中晚唐以来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念,并将书法视为六艺之一,以不计工拙的心态游戏笔墨来表现生活的情怀,逐渐形成了书法的文人日用观念。

  “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欧阳修《试笔·学真草书》)将书法当作人生一乐寓意乐心而不计工拙,更不去计较世俗名利。书家道德修养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妙。(苏轼《东坡集》)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也。(黄庭坚《山谷集》)作为一个书法家,拥有广博的学识、深厚文化观感、透彻的哲思体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书法的宏观微观把握、继承创新,都将十分有益。

  宋代文人士大夫流传下来的日用书法作品,主要是书信、手札、手卷形式,字型较小,以行草相间居多。这些作品用墨自然,行气文雅,字形大小适合伏案品读,从中可体察出书法的文化和哲思属性,书法家生活的优雅情趣。

  返回书写本来状态,回归书法的生活化,已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和任务,因为它要求书写参与者审美眼光要更加深入,心态更加沉稳,文化涵养更加丰富,而这些要求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