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儿童保健品乱象要形成打击合力

近年来,为了给孩子在身高、智力、健康等方面提供助力,不少爱子心切的家长将各种儿童保健品送进孩子口中。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商家也抓住了家长这种心理,以非法添加、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等各种手法骗取消费者的钱财,致使儿童保健品市场出现各种乱象。

虽然保健品不是药品,但保健品并不同于一般食品。毕竟保健品也添加或含有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物质。而孩子的抵抗力、免疫力均不如大人,孩子乱吃、滥用保健品造成的副作用和伤害会更大,不但不能发挥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反而会毒害孩子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媒体报道过多起因滥用保健品导致儿童身体损伤而求医的案例。儿童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其实集中反映了保健品市场的乱象,既有广大家长对保健品缺乏了解,也有保健品商家通过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等各种手段,忽悠家长。因此,保障儿童健康权益,保护儿童健康成长,避免儿童保健品沦为“坑娃货”,必须形成打击合力,标本兼治,不能一味依靠和指望政府部门。

首先,卫健部门应当与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学校、社区、企业合作,既可以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也可以利用家校群、家长群等平台、渠道,直接向广大家长普及保健品科学知识。

其次,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儿童保健品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的日常监管,不能手软,依法予以惩罚。轻则,市场监管部门直接给予行政处罚;重则,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要拿出天津查处权健的勇气、力度,查处、打击涉嫌虚假宣传、非法传销的儿童保健品企业、保健品企业。

再者,卫健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上销售的儿童保健品的抽检力度,及时将那些存在非法添加剂以及与审批备案不符的儿童保健品淘汰出市场。

 




 

中国雪乡国家森林公园于17日发布消息,该景区隶属的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联合黑龙江省5家优质旅游企业发布《游雪乡不满意,有纠纷先赔付》倡议书,让游客通过一个电话实现有诉必理、有诉快理、有诉先赔。(1019日人民网)

@丁家发:严打景区欺客宰客的不法行为,不能仅靠游客投诉、举报或媒体曝光,当地工商、旅游等监管部门必须主动作为,加大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在平时对宰客“零容忍”,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能心慈手软。

 

1018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第二次记者会,全国人大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在回应有关未婚同居立法时表示,如果法律上对未婚同居制度予以认可,将会对现行婚姻登记制度形成冲击。(1018日澎湃新闻)

@杨雨晴:法律不将未婚同居合法化,不是人们认为的“棒打鸳鸯”,而是对既有关系的保护。最重要的是它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坚守,这是成熟法治所需要表现出的沉着冷静。法律不应为“普遍现象”的舆论压力就放弃对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观察。

 

近日,西安一高校下发通知,要求快递点当场拆盒,禁止取件人带走盒子,违者最高罚3万元。此举引发学生反感,认为大东西难带走,隐私物品拆盒也尴尬;大部分网民也指责这样的规定是“霸王条款”。(1019日《新京报》)

@彭思涵:“学生本位”的管理思维不可无。各高校不妨尝试建立学生主导的校园快递新模式,呼吁广大学生群体参与校园环境治理。鼓励学生发现“快递盒回收”中的商机,甚至把“废品收购”纳入勤工助学的新途径,发挥大学生创业、勤工俭学与快递盒回收的联动效应。这样的模式不失为化解高校“快递难题”的良策,也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主人翁”意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日前,北京市“扫黄打非”部门查处一批“净网”案件,其中,快看世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的“快看漫画网”、北京四月星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经营的“有妖气漫画网”传播含有禁止内容的网络出版物,依法对这两家公司分别作出罚款30000元的行政处罚。(1017日中华网)

@王子潇:网络“去污”任重道远。“扫黄打非”部门向“禁止内容”出手的举动,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对于网络存在的“软色情”现象的坚决抵制态度,是在告诫所有向儿童传播“软色情”的心怀不轨之人:你若仍在网络上“污”烟瘴气,企图坏我国之栋梁,下一记可就是真的“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