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冷水滩“以村为主” 基层治理新模式显成效
本报讯(记者李青) 近年来,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积极探索以村为主的基层治理创新模式,秉持“民主建村、依法治村、以德育村”理念,扎实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一元民生保险、物联网多维运用、五老调解等社会治理创新经验被省、市有关部门推介。2017年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区”,并荣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县区”,2018年再次荣获“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区”。
实现“官”民良性互动
“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凡属村级重大事务,都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决策实施。”永州市冷水滩区委政法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如何健全以党建带动村级各类组织建设的协同治理机制,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行动自觉,一直是该区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他们坚持把“自治”作为促进基层有效治理的重要举措,将有关职能、职责全部下沉,激发出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支持乡村治理的强大活力。
与此同时,全面压紧压实村(社区)综治民调、信访维稳、扫黑除恶、网格管理等工作责任,明确村党组织书记为村社会治理第一责任人,网格员、村信访协办员、辅警义警为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到任务明确、指标具体、责任压实,明确村作为全区综治工作六种考评对象之一。由区综治委组织、乡镇参与,共同督导,实行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村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018年,全区表彰综治、网格化、防范和处理邪教等工作先进村(社区)64个,达到村总数比例40%,对4个村综治工作予以黄牌警告。
人防技防物防下移到村
“全区183个行政村全部规范建成村综治中心,推行实战化训练,每个村综治中心配备三间办公室,设置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室、心理咨询室及社会组织入驻室,并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同时,全区70%行政村已建成综治视联网系统,与中央、省、市、区、乡五级直联直通,率先与市网格化信息系统平台对接,解决了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冷水滩区委政法委上述负责人介绍。
该区还全面推进一村一辅警“113工程”,高标准全覆盖建成农村辅警工作站,全部统一外观标识和服装,配齐工作站硬件设施。按照自愿报名、乡镇党委和辖区派出所推荐,严格把好“报名关”。全部签订劳务派遣合同,从优保障薪资待遇。明确辅警义警“八大员”“五个点”“五入户”等工作职责,量化和细化工作任务。全区178个行政村每个农村辅警工作站招录一名辅警工作站站长,招录义警536名。各乡镇成立1支10-15人的巡逻队伍。每个村成立由村干部、老党员、志愿者组成的10人左右义务巡逻队,对主要路口、重点路段、重要部位定期进行巡逻。
提事议事定事下放到村
坚持把德治作为基层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多方参与的治理机制,也是冷水滩区基层治理工作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村级“五老”调解模式已在该区全面铺开,每个行政村组建了一支3-6人的“五老”义务调解员队伍,做到村级人民调解有人管、有办法、有保障、有成效,有效夯实了“第一道防线”,实现矛盾纠纷处早、处小、处苗头和不出村。
充分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创新“一呼百应、全民创安”社会治理举措。发动行业主管部门将有较强社会责任感、了解社情民意、立足工作岗位,有条件为维护社会治安发挥作用的人员募集到治安志愿者岗位,统一佩戴印有“治安志愿者”或“治安巡逻”字样的红袖标,遍布在农村城镇集市、田野村落,发挥治安宣传员、信息员、巡逻员、管理员“四员”作用,预防和震慑了违法犯罪,增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目前,该区有公益性组织人员及全体村、社区干部(含网格员)治安志愿者达2万多人。
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以卡管人”“人卡合一(老人、手环)”防老人走失“智慧手环”,为有需求的低智老人发放防走失“智慧手环”,“智慧手环”提供轨迹查询、实时定位和安全区域服务。下一步将“智慧手环”的发放范围扩大到自闭症儿童、失智人员、精神病和发育迟滞人员等管理对象,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