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山“信息化联动”演绎检察版“枫桥经验”

本报讯(记者顾娟 通讯员冯吟蕾 贺俊丽) 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始终坚持“枫桥经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一生命线,传承“枫桥经验”源头治理、防范在先这一精髓,将“枫桥经验”与检察工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探索以“信息化平台为核心、联动式办案为基础”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提升“信息化联动”矛盾化解力,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实现群众诉求能办了、能办好。

 

信访智能平台深化区域联动质效

923日下午,锡山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周华的手机传来短信提示音,原来是“信访智能研判平台”发来的红色预警:多次在辖区相关部门信访的“老上访户”刚刚进入该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短信中“老上访户”屡次信访的诉求和相关部门答复结果均一一显示,平台自动生成的检察机关接访处置预案附在提示后。

20177月之前,由于区域信访信息“断层”,接访人员答复不一,导致信访矛盾叠加。

20177月,锡山区检察院依托人脸识别技术,自主研发的“信访智能研判平台”正式运行。该平台以深化矛盾化解区域联动质效为目标,以信息化手段将检察机关内部信访、业务数据,与辖区政法委、法院、公安、信访、司法等部门重点信访信息,汇总建立信访人员“大数据库”,来访人员外貌、身份、性格、信访诉求、历次答复情况等内容全部涵盖在内。群众来访时,只要进入该院12309检察服务大厅,信访智能研判平台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自动抓取图像、快速比对,2秒内就能实现来访人员身份非接触性识别,对有信访记录的来访人,其信访诉求、答复预案等信息也同时形成,并自动推送给接访检察官。

据统计,信访智能研判平台运行以来,该院初次信访化解率已从原来的70%提高至95.1%,接访效率及群众满意率均大幅提升。

 

统一业务系统提升内部联动精度

“检察机关对这4个家庭开展司法救助,体现了司法关怀和司法温情。”921日,人民监督员在该院组织的司法救助案件公开审查听证会上说道。这起司法救助案件公开听证,源于该院对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充分使用。

将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是锡山区检察院践行“枫桥经验”的表现之一。该院依托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打破部门信息不畅的壁垒,加强内部业务部门联动,对刑事办案、法律监督过程中发现的涉弱势群体案件,特别是当事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的案件,精准、及时开展多元化司法救助。该院还主动向区有关部门申请,将精准扶贫与国家司法救助相结合,提高因案致贫、因案返贫案件的救助标准,将司法救助“解一时之急”转为“支持基本生活”,并在一次性发放救助金后,协调联系当地民政部门解决社会保障等问题。

 

“苏检e访通”平台促进上下联动实效

97岁残疾抗战老兵来信申诉,9天后,检察官登门向老兵面对面答复;八旬老人听力有障碍,检察官用两天时间纸上交流答复,解答老人疑问;群众举报的5起违法广告,在3个月内向举报者答复办理结果,并发放举报奖励金……努力让群众的每一个信访诉求满意,把“矛盾化解在当地”,锡山区检察院给出了“群众来信件件按时回复”的答案。

该院依托江苏省检察机关“苏检e访通”平台,全面落实最高检“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工作要求,按时自动向来信人推送短信,就程序性事项及办案情况进行回复,形成信访回复工作闭环,实现群众来信再也“不走空”。今年以来,已回复120余件群众信访事项,实现了“7日内程序性回复和3个月内结果答复”两个百分百。

 

社情民意平台补强内外联动监测

“现在住着清清爽爽,楼上的租客礼貌又客气,半夜再也没有噪音了。”曾被楼上群租房所扰的张阿姨,向回访的检察官说道。

检察官是如何得知张阿姨被群租房所扰的呢?这得益于锡山区检察院检察监督大数据中心。2016年以来,该院以信息汇聚、信息监测为引导,对接江苏电信“舆我有关”底层数据库和辖区各镇民情APP,专线接入区域综治网格化管理系统及政务办12345服务热线,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实时获取社会舆情、群众诉求等信息,汇入检察监督大数据中心,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监测、研判,及时采取化解措施,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矛盾消灭在萌芽。

今年3月,该院通过12345服务热线,获取群众反映群租房扰民情况较多,迅速开展调查,探索开展公共安全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取缔26户违规群租房,主管部门由此在全区开展集中整治违规群租房行动,促进了社会公共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