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新闻发布会,发布《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揭牌成立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同时进行了移动微法院、屏幕共享、智能审判应用、天平链多项互联网技术实际司法应用场景的展示。
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佘贵清介绍,《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白皮书》共约1.6万字,其中包括北京互联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根本目标、特色机制和取得成效。附件中选取了北京互联网法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十大典型技术应用,每个技术应用都从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和应用实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整合升级的科技优势,为探索创新互联网审判机制提供了司法智慧和北京经验,并简要介绍了十大典型技术应用为:法律知识图谱技术、区块链技术、即时通讯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云视频技术、微服务架构技术、数据安全交换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共同为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揭牌。
许建峰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空间治理“排头兵”的作用,要守住自己的阵地,运用好自己的技术,进一步调动专家的力量,促进司法和技术的融合,要在全国智慧法院建设中发挥更好更为突出的作用,走得更远,走得更快。
潘锋认为,作为司法领域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建议北京互联网法院聚焦用户需求,以用户真实体验为基础,通过数据积累从审判公平到实现算法;加强协同联动,开放更多互联网应用场景,公开审判数据和信息,以便提炼更优质的算法,逐步减少诉讼,实现信用突破,打造七彩信用体系;确保信息和数据安全,保护用户隐私,保证信息可控。
本次新闻发布会共展现了“移动微法院”“天平链”“屏幕共享”“智能审判应用”四大技术实际应用司法场景,具体展现了“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的北互特色。
“屏幕共享”是在庭审过程中由法官发起共享或当事人发起共享申请,参加庭审的所有诉讼参加人均可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在线现场观看申请方屏幕的操作。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庭法官崔璐介绍说,一种为法官点击“桌面共享”,一键即共享成功;另一种则由当事人申请“屏幕共享”,法官同意后,各方均可观看申请方的屏幕,进行举证质证。
通过“屏幕共享”功能可以有效对电子证据进行勘验,极大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保护当事人诉讼材料的安全,也大大降低了举证难度和证据勘验成本。“屏幕共享”结合庭审直播,可以实现向社会公众呈现庭审全过程的直播效果.
据了解,北京互联网法院智能审判辅助系统即日起也将试运行。该系统的设计贯彻“用户中心”理念,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流程和制度也周到地关注了利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并尽力确保智能审判所带来的好处能最大程度的惠及法官和当事人。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法官颜君告诉记者,跟公证相比,区块链把取证时间从几个月减少为瞬间,把取证的物力成本从一大摞卷宗降低为一个哈希值32字节,财力成本从上千元降低到了几块钱,甚至免费。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表示,发布会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答卷,下一步如何走仍需不断思考并推动落地。法院将努力运用好互联网司法技术应用中心这个平台,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履行好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职责,肩负起新时代新法院应有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