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布金融审判大数据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近日,记者获悉,杭州互联网法院召开互联网金融审判大数据分析报告新闻发布会。

据介绍,自集中管辖杭州地区在互联网上签订、履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和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以来,该院紧紧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为中心,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支持金融创新贯彻于金融审判过程中,构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在线多元解纷新机制。通过司法裁判,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建立规范化、创新性的风险防控机制和配套机制,为数字金融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在报告中,杭州互联网法院运用数据分析、质效评估、类案归纳等方法,在研究该院互联网金融案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纠纷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据悉,截至20197月,该院共受理互联网金融纠纷案件5080件,其中20175月至12月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67件,小额借款合同纠纷193件;2018年全年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3304件,小额借款合同纠纷139件,占全院同期收案总数32.8%20191月至7月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861件,小额借款合同纠纷516件,占全院同期收案总数22%

从金融案件立案标的额分布区间来看,10万元以下案件占总数的74.3%10万至50万元案件占总数的23.1%50万元以上案件占总数的2.6%。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该院受理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占同期全市法院该案由案件收案总数的43.5%2019年上半年与2018年同期相比,该院金融案件收案量增幅达39.3%

20175月至20197月,该院共审结互联网金融案件4333件,其中20175-12月审结160件,2018年全年审结3234件,20191-7月审结939件。20191-7月结案数较2018年同期增长23.6%。从结案方式看,判决3537件,撤诉或按撤诉处理739件,调解57件,分别占结案总量的81.6%17.1%1.3%

报告显示,案件呈现以下特点。案件增幅趋势明显判决率高。纠纷数量成倍增长,金融案件互联网化趋势明显,收案数量进一步增加或成必然;金融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主要可分为传统银行、网络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三类;借款主体突破地域限制。95%以上互联网金融案件借款主体为个人,主要涉及短期消费贷款,从地域分布上看,借款人遍布全国;信用数据价值凸显。95%以上案件中的借款类型为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借款人的信用数据,包括征信记录、消费记录等为金融机构审核的主要内容;证据以电子化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