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给涉罪未成年人“贴标签”
江苏如东未检检察官眼中的“哪吒”
本报讯(记者顾娟 通讯员金盛) 近期活跃在各大影院银幕上的哪吒,与以往的传统形象不同,哪吒不再是以前那个斩妖除魔的正义小英雄,而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魔童”——烟熏妆、豁牙、双手插兜,时而可爱时而看上去吊儿郎当。
江苏如东县未检检察官眼中的“哪吒”不一样。
未检检察官发现,其实影片中的哪吒像极了那些因失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他们中有些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时不时制造些麻烦;有些是自觉社会认同感降低后不管不顾,不断犯错;有些是因为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从而离经叛道……这部电影不但带给青少年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也给从事未检工作的检察官们带来了很多启迪。
正视错误,用心帮教
哪吒从出生起就被村民视为“坏孩子”,他的努力和付出往往会被他人否定甚至遭到谩骂,长此以往,哪吒“果然”长成了村民定义他的那个样子,“他们把我当妖怪,我就当妖怪给他们瞧瞧!”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对于那些涉罪的未成年人,帮教方式的不同也许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在检察工作中,对于那些因一时失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必须严格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严格保障涉罪未成年人的隐私权,避免“标签效应”的发生,真正实现涉罪未成年人的“祛魔化”。在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上,必须严格落实“少捕慎诉少监禁”的原则,避免涉罪未成年人因丧失社会认同感而在犯罪泥淖中越陷越深;坚持心理疏导、亲情会见、犯罪记录封存等未成年人特殊制度全覆盖,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帮助涉罪未成年人良性回归社会。必须突破“就案办案”的机械思维,将未成年人检察向后延伸,努力构建更专业、更精准的预防帮教体系,通过及时有效的帮助教育和矫正矫治,实现对未成年人利益的最大化保护。
亲职教育,从源头预防犯罪
几乎所有问题青少年和遭受犯罪侵害的青少年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或失职监护人。要从源头上预防犯罪,从监护人入手是应有之义。
影片中,哪吒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无条件爱他的父母,即使知道他是“魔丸”转世也对他不离不弃。父母是孩子的精神依靠,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这也是如东县人民检察院设立“智慧妈妈检察公益大讲堂”的初衷。如何对父母进行有效干预,如何进行亲子情绪管理,建立良好关系、如何构建有效的亲子沟通模式、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行为瘾癖的防范与矫治,这些都是如东县人民检察院“亲职教育”的内容,该院精心设计ppt课件,通过妈妈上台分享、司法实践案例分析、体验亲子“角色互换”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亲子教育技巧,努力让更多家庭的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和家的幸福。
社会力量协同参与未成年人教育
影片中,有一句话深深刺痛了未检检察官的心:“人心中的成见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因为世俗的偏见,魔丸转世的哪吒一直被陈塘关的百姓视作“妖怪”,不让孩子和他一起玩耍,甚至对他扔烂泥、扔石头。
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中,首先需要的是“信任”和“相信”,相信爱可以感化涉罪未成年人的内心,相信罪错未成年人可以弃恶从善。立足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化支持体系建设,聚社会之力,充分发挥调动行政机关、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给予失足未成年人更多引导,确保帮教、救助的效果最大化。未检检察官相信,只要用心守护,失足的孩子终将找回本心:“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